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责任 » 爱心企业
IDo基金会携手北川女孩蒲虹学发起精准扶贫项目“爱惜行动”
2018-05-17    来源:公益中国网

公益中国网讯 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由李厚霖创立的IDo基金会携手北川幸存女孩蒲虹学,发起了以“减贫为美”为宗旨的精准扶贫项目——爱惜行动,在网上持续刷屏。获得李亚鹏、车晓、娄艺潇、于朦胧、熊乃瑾、陈瑶、韩东君等众多明星的点赞支持;同时,恒信钻石机构、乐友孕婴童、鹏博瑞翔集团、蓝蝶教育集团、Mexarts漾美、sheme 等爱心企业品牌也助力这次行动,形成公益矩阵,彰显新时代的互联网公益正能量。

众多明星支持汶川地震幸存女孩蒲虹学

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腾讯公益的支持下,爱惜行动在网络众筹上得到近万人参与,为北川绣娘带去了1500余份订单,帮助50余位返乡“妈妈”通过自己的羌绣手艺获得体面收入。其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绣娘赵阿姨表示,自己因汶川地震腿部受伤,很多工作只能看看,现在这份靠手就能完成的工作,让她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了。


轮椅上的绣娘赵阿姨

社会组织,既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也是爱心传递的推动者,还是精准扶贫的参与者。2017年12月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发布,明确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重点领域,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倡导志愿扶贫、其他扶贫行动等。2018年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民政部专场新闻发布会,再次提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作为因汶川大地震成立、在扶贫济困领域耕耘十年的I Do基金会,牢记机构宗旨,积极发挥公益基金会的自身优势,在公众倡导、资源调动、方法创新等领域探索新思路,深入精准扶贫事业,履行好社会责任。

手工艺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艺,更是“活”的文化、穿在身上的“史书”。但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它又是传统中较为脆弱的部分。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I Do基金会的一个天然使命。此前,I Do基金会常年在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偏远山区做项目,对当地情况非常了解,对改变手艺传承现状,解决文化保护和扶贫解困如何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美学如何共生、商业利益和文化繁荣如何兼顾等问题,展开过一些探索和尝试。

I Do基金会创始人李厚霖认为:“传统手艺人还比较‘原生态’,有的工艺还限于‘口口相传’的状态。大家的意识还比较落后,谈不上创新发展,产业化。传统手工艺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首先要帮助手艺人整体提高素质,需要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传承人。”

了解到基金已经帮助了十年的蒲虹学也有“帮助家乡绣娘脱贫致富,有一份体面收入”的愿望后,I Do基金会决定帮助她实现心愿。前期,I Do基金会已经帮虹学解决了创业初的很多问题,不仅帮助虹学制定了项目战略,推荐虹学到相关领域企业学习管理运营,向当地优秀传承人了解学习刺绣工艺,商谈合作等事宜,还不断帮助虹学开拓政府、市场资源。2017年11月底,I Do基金会工作人员特意去了北川,帮助虹学完成了当地政府资源对接,虹学赢得了当地妇联、残联、北川地区行业协会以及省级传承人的大力支持。2018年1月,I Do基金会已帮虹学组织了第一期北川绣娘培训,帮助这群绣娘提升技艺、审美和创新能力。


I Do基金会帮虹学组织北川绣娘培训

但这还只是开始,为达到“学之能用、产之能销”的目的,形成集培训、生产、设计、销售、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这样的系统化工程自然不能靠虹学一己之力能完成,所以,I Do基金会携手虹学发起了“爱惜行动”,希望通过“生产赋能、设计创新、市场链接、跨界传播”的守护模式,拓展与企业资源的合作、与时尚品牌的联合、与乡村发展计划的结合,将传统技艺融入潮流设计,让中国的手工艺产品更具时代气息。项目同时还将进行手工技艺的采集和研究,举办文化传承相关公益倡导活动等,促进传统手工艺产品融入现代生活,使之得以真正传承、重获新生,最终实现“减贫为美”。

据IDo基金会“爱惜行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除了支持北川羌绣,还计划2018年在云南、广西等地区开展手工艺技能培训,为更多基层手工艺匠人赋能,培育更多“蒲虹学”式致力于贫困偏远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技艺传承的民间社会企业,来间接帮助贫苦地区妇女的地位提升和生存状况改善。

(责任编辑:徐小刚)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