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点已经被全球各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如今,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移的空间越来越小。可喜的是,当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乡—城”流动趋势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由城市到农村的“城—乡”流动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加,成为当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劳动者素质水平的提高和人才集聚。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作出重要部署。
当前乡村振兴中人力资源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两个表现。第一,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持续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测算,预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比上年增加160多万,首次超过1000万,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人社部的相关调研显示,返乡创业人员80%为农民工,且目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第三季度返乡农民工中有9.5%选择了创业。国家发改委等19个部门在2020年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50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达到6000万人左右。
第二,本地农民工增速超过外出农民工。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民工监测报告看,近十年来,无论是增长规模还是增长比例,本地农民工均高于外出农民工。2019年,本地农民工达11652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1727万人,增长23.76%;外出农民工为17425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1562万人,增长9.85%。
无论是农民工返乡还是城镇劳动力入乡,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简单地讲,当年走出农村的一个劳动力,回来的时候,其生产力可能会相当于几个劳动力的生产力甚至更高,能力“倍增”效应明显。原因有二:一是返乡入乡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等,其获得途径包括教育、培训、迁移等。外出农民工通常是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岗位工作,经历了产业化、现代化培训,积累了大量知识和技能,加上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使得其人力资本水平大大提高。而且这些途径获得的人力资本,比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更具有精准性,更适合现实工作的需要。
二是返乡入乡人员具有较强的城乡融合能力。农民工具有在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状态下生活的经验,熟悉城乡的文化特点、生活环境,可以较好地整合城乡各类资源、技术乃至资金,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相关调查也能看出这个特点,在返乡入乡创业项目中,85%以上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55%运用“互联网+”等新模式,促进了直播直销等业态快速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要让乡村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并传递到乡村振兴一线,以下几个着力点值得注意。一是推动人力资源、科技、资本等要素投入合理配比,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形成科学的要素结构,让各个要素协同发力,为人力资源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产业环境。二是按照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消除各类市场壁垒,顺畅各类要素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流动。三是深入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夯实各项社会建设,引导村民、居民转变观念,培养公平、竞争、诚信的市场意识,大幅提升农村营商环境,为返乡入乡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