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本文着重研究新时代如何确保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的时代之问,对于当前继续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现实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体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政策得以执行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可喜成效,不仅体现在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还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参与格局构建方面,同时还表现在乡村五大振兴和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方面,这就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和稳定支撑。
乡村振兴支持实施体系全面建立
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构筑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于乡村发展新形势,逐步建立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五大体系”,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健全了乡村振兴领导责任机制。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推进,重点在于领导带头、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国坚持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强调县委书记要下大气力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形成乡村振兴工作战斗堡垒。
(二)建立完善了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以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作为支撑。围绕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继续对原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并密集出台和完善“5+N”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配套政策,构建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基础。
(三)建立完善了乡村振兴投入体系。有效投入可以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我国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将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优化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达到1650亿元,比2021年增加了85亿元,确保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四)建立完善了乡村振兴动员体系。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中央、国务院重点调整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东西部协作帮扶领域,优化帮扶方式,支持西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不断强化东西部区域间市场协作。继续推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保持帮扶工作总体稳定,做到帮扶关系不变、力度不减,重点推动干部选派、资金支持、产业就业帮扶等工作,增强帮扶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此外,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培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来源。
(五)建立完善了乡村振兴监督考核体系。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是确保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执行顺畅、资源调度合理有效、人力物力动员及时的重要纪律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各级政府明确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发挥监督考核的风向标作用,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纪律保障。
全社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伟大实践
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国始终强调全国一盘棋,坚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吸引各类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意愿显著增强,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打好了群众基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前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有效增强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意愿,为农民进一步参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了准备。一是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四议两公开、村民议事会、扶贫理事会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集体事务的积极性,激发了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二是农民群众现代化发展理念增强。在全社会的积极宣传引导下,广大农民群众的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显著增强,为农民主动融入乡村高质量发展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三是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成立农民夜校、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同时,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实践,实现了“学中干、干中学”。
(二)企业深度参与推进乡村振兴,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企业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是最为活跃的市场主体,在助力乡村发展中有着独特优势,是我国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类企业广泛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从助力解决农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转向全面参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同时积极通过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形式参与乡村建设,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三)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得到激发,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金源。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高标准、严要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社会资本形成了对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连续两年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明确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开拓创新、稳妥有序投入原则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投资现代种养业等乡村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资金源。
(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持续改善,可以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支持。社会组织在连接各方资源、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培育乡村人才、营造淳朴文明乡风等方面具备专业优势,理应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成员。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形式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2022年2月,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强调建设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对接平台,做好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合作机制,持续优化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支持体系,为社会组织参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创造了优渥的外部环境。
乡村五大振兴全面启动并快速实施
为高质量乡村振兴推进与发展夯实整体基础
实现乡村五大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各地区立足乡村发展实际,聚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进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振兴迈出新步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基。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建立。农业生产结构加速调整,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林业加快发展,各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成。二是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互联网+”“旅游+”“生态+”“文化+”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农村原有资源要素组合方式打破重组,农村农业改革和发展活力得到释放。三是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创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120万人。乡村创新创业层次明显提升,40%以上创新创业人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成员构成逐渐扩展至大中专毕业生、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和退役军人等。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的逐步建立,不断涌现出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日渐活跃的农村创新创业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乡村人才振兴取得新突破,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引领和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乡村发展所需各类人才加速培育。一是农村生产经营人才规模持续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源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突破2000万人。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养行动持续推进,累计培养家庭农场380万个、农民合作社222万家。二是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建设步伐加快。强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开展乡村教师培训,促进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有力支持了乡村教师学历水平提升,以小学教师为例,目前专科以上学历的乡村小学教师比例达到了95%。继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施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吸引卫生健康人才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三是乡村治理人才治理能力得到提升。乡村治理人才选优配强,坚持基层导向、实践导向,重点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等乡村人才中选拔乡村干部。各类人才投身广袤乡村,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
(三)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新成绩,为农民群众参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精神风貌。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本质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增强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中,农民富不富不仅要看物质财富,还要看精神财富,看农民有没有得到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与产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各地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续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农民精神风貌得到了显著提升。开展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实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基本实现,“戏曲进乡村”活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农村文化建设的扎实开展不仅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还为农民群众参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锻造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乡村生态振兴取得新进展,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守住了“青山绿水”、造就了“金山银山”。没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就不可持续。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当前,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5.5亿亩次,高效低风险农药占比超过9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1.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80%。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率超过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污水排放标准和县域规划体系基本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提升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守住了“绿水青山”,造就了“金山银山”。
(五)乡村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组织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和有效落地离不开基层组织的工作,乡村治理体系和基层组织的有效运转是实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组织振兴重点工作,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得到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构建,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正在形成。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实现常态化。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建立,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组织保障。
乡村建设全面有序开展
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愈发突显。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和依据,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是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硬基础”,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软保障”。
(一)村庄规划加快推进,为不同地区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和依据。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历史风貌、产业发展条件、经济区位因素科学合理布局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利于理清村庄发展思路,把握好不同乡村地区发展的时机和前进方向,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的遵循和依据。为确保村庄规划工作有效开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作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首要任务。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求“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作为确立乡村建设工作方向的重要文件,2022年5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将“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作为首要任务,要求“积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目前,不同地区村庄规划工作进展虽有差异,但均正在加速推进。比如宁夏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制定了《村庄调查工作标准》等9项技术标准,对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编制内容、规划成果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确保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
(二)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硬基础”。相比于当前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将是包括乡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村容村貌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而这一切均需要建立在完善、高水平的乡村基础设施之上。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截至2021年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6.6万公里,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2%。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得到巩固提升,全国农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全部通动力电,农村电气化率达到18%以上。建成1300多个客货邮融合站点,开通900多条客货邮合作线路,预计今年将基本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快递”。稳定水源持续强化,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库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年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85%。
(三)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创造了“软保障”。乡村公共服务涵盖与农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村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亟待关注的内容。乡村建设行动以来,我国积极推动资源要素下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建成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居民县域内的就诊率超过90%。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实现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日趋增强,农村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达2万余个,养老机构床位数200余万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张琦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