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题:中国加强农耕文化传承推动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处暑已过,最美金秋时。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王金庄村,一片片梯田高低错落直至山顶,地头结穗的谷子玉米与石堰边上一簇簇花椒,织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村民刘玉荣驾驶电动三轮车,沿着梯田间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盘旋而上,开始采摘花椒,不一会儿箩筐里就收获满满。
“以前干活全凭毛驴和两条腿,这几年村里把农田路修到了梯田上,家里又买了小型旋耕机,干活出门便利多了,光种花椒,每年能收入上万元。”她说。
涉县地处太行山区,荒山多、耕地少、水源缺。早在13世纪,当地先民便开创山区耕作实践——石头梯田依山势而建;集雨水窖、贮藏石屋错落其间;毛驴既是生产工具、运输工具,也是田地肥料转化的重要环节。
时至今日,涉县梯田所产核桃、花椒远近闻名,小米、玉米、大豆、黑枣等农林产品丰富多样。当地人以因地制宜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和“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创造了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保存了重要农业物种资源。
涉县梯田历经数百年劳作实践,如今古老的农耕智慧在黄土地上延续嬗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生计,也打造了中国北方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的样板,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作“了不起的人间奇迹”。
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等中国3个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从旱作梯田、稻鱼共生的耕作实践,到庭院民宅、古村深巷的乡村景观;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到耕读为本、邻里守望的村规民约……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间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农业智慧、生态思想等要素,与以“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
设置“种子银行”,活态留存171种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成立“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对遗产地的道路、河道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修缮……古老的涉县石堰梯田农耕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明表示,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带来相关农产品10%至30%左右的品牌增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
图为稻田中的红色田鱼。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水稻为鱼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鱼为水稻松土施肥,鱼稻相依,流水潺潺……浙南山区的青田先民1200余年前创造的“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在“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绿色保护传承中显露一派生机。
青田县稻鱼大户金岳品是当地创新性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一员,他通过电脑设计出特有田鱼标识加强品牌效应,发明的真空袋可以将活鱼存活时间延长至100多个小时。经由国际航班运输,这些真空袋里的新鲜田鱼在次日即可抵达西班牙马德里、意大利罗马等地的超市。
以村落、民居、院落等构成的乡村空间形态是农耕文化得以存在的重要物质载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说,2022年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十周年。目前,6819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保护名录,7060个村落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中华农耕文化既包含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形态,也有传统技艺、民歌美术等多种非物质文化形态,极大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截至今年6月,中国在脱贫县设立了1400余家非遗工坊,在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作用。
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乡秋谷山古法酿酒非遗工坊负责人周功兵(右)及工人在摊晾蒸熟出甑的玉米。新华社发(王罡 摄)
近年来,中国持续挖掘发扬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让乡风文明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省河间市连续举办4届“零彩礼”公益集体婚礼,开设“幸福讲堂”引领文明节俭的婚嫁新风尚;山东省济宁市借助儒家传统文化,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把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让绿水青山、乡村景观和乡土文化相映生辉。”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说,农耕文化发掘、传承与保护不仅对于中国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中国是这项倡议的最早响应者和成功实践者之一。中国承诺,将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启动总额为300万美元的第二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为1000名管理人员提供培训。
近十年间,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合作举办7期高级别能力建设培训班,帮助90多个国家200余名官员专家提高农遗保护利用能力。(记者马欣然、杨丁淼、许舜达、岳文婷、严勇、白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