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斌(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我们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成绩斐然。农业生产再创佳绩,现代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农民生活日益殷实,农村家庭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家庭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农业基础尚显薄弱,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农民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有效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基本权益保障仍显不足。农村治理和建设方面问题突出,人居环境存在的“脏乱差”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新的征程,推动农业提档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美丽宜居,举全社会之力补齐“三农”短板,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完善的产业体系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乡村,将更多增值效益留在乡村,实现乡村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一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村仓储、物流、机械、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村电商、网络营销等新经营业态。实现作物产量提升,销售渠道畅通,农业发展数字化转型。二是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克服小农户在资金、技术、规模方面的缺陷,做强做精传统产业,培育培优新兴产业。加强宣传与推广,提升优质品牌影响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以农业为基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不动摇,推动生产要素向高质高效高值领域转移,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二、三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生态宜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土壤板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预防和修复工作。重点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抓好农药化肥减量、白色污染处置、禽畜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以美好乡村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二是要提升农村整体面貌。持续深入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开展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专项行动,推进厕所革命,着力解决影响农民幸福感的环境问题。同时乡村建设要充分征集农民意愿,注重结合农村实际,保护传统村落建筑。三是要激发农村生态资源要素活力。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要紧紧抓住碳交易机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在休闲旅游、绿色农业、减排固碳等方面的特殊地位,推动生态效益转变成经济效益,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双向转化,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风文明。乡村发展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一是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要传承发扬优秀风俗习惯,多渠道引导和教育村民革除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提振精气神。二是要加强先进理论宣传,摒弃思想糟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升村民科学文化修养,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三是要搭建多边舞台,完善综合文化服务体系。以村、镇两级为重点,推动建设“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体育广场”等基本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提升文化活动的农民可及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群众形成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治理有效。充分发挥有力党组织和有为政府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制定科学可行的目标任务和阶段安排,维护乡村健康稳定发展。一是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带头致富本领高强的基层队伍,发挥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造福群众”的作用,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坚强堡垒。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办事效率,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要重视道德品质提升,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构建科学完整的村规民约体系,营造文明的家教家风氛围,引导广大村民树立爱党爱国、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向上的品格,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四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治保障。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法守法,学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使法治成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挥法律威慑作用,保持农村反腐倡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高压态势,坚决惩治一切损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乡村。
完善乡村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生活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推动生产力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完善分配方式,筑牢制度基础。要处理好农村生产与分配的问题,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挥集体经济在土地资源、资金技术、经营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拓宽集体经济经营发展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资本下乡从事农业生产在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等方面的优势,在保证粮食安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范资本从事非农产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土地增值。二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广大农民通过勤劳创新致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拓展农民通过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参与分配,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提高财产性收入比例。充分发挥再分配作用,加大税收、社保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加强帮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做好农村特殊困难人群的政策兜底,防止规模性返贫。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社会关注乡村发展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健全福利运行机制,推动先富带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