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着力优化乡村振兴的人才环境
2022-05-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何植民 蒋护纹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是关键,而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环境是关键要素。人才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环境劣,则人才散,事业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针对如何识才、爱才、育才、用才及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智力、技术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要从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公共服务人才吸引、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等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立足当前乡村人才发展困境,旨在更好地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人才发展环境“筑巢”,以破除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发展瓶颈,培育良好的内外部人才环境,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汇聚提供强大支撑。因此,如何持续优化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吸引更多人才集聚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优化乡村振兴的人才环境,可以从政策环境、制度供给、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以及人文环境四个层面协同推进。

  搭建平台:

  培育开放创新的政策环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政策先行。因此,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壁垒,大力营造人才有序流动、开放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和要素汇聚的强大吸引力和集聚力。

  一是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以乡村产业发展为重点,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培育乡村产业孵化中心、农村创业园区平台、乡村人才公司,加大人才创新创业及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融资力度,建立起基于市场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乡村人才的集聚效应。以农村新乡贤为带动,对有意回乡创业人员,在政策咨询、工商登记、土地、厂房、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一站式”服务。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致富带头人为龙头,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允许有想法、有资本、有意愿的下乡创业人员合理进入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经营、产权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盘活村集体经济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是健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平台。拿出满载诚意和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重点从改善人才生活条件和住房政策、奖励激励政策、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方面吸引更多的非本乡、非本土“城归”和“新村民”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与发展。坚持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为主,引进外部人才队伍为辅,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根据不同乡村特色,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用好产业发展领头羊,充分发挥主体带动作用。通过物质激励、考核评优和畅通人才成长通道等方式强化待遇保障,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聚集人才,确保基层人才沉得下、留得住。

  破除瓶颈:

  建构精准灵活的制度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流动户籍制度、优化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用活土地流转经营制度等制度体系,破除制度障碍,为束缚人才发展的不利因素松绑,形成城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新格局,实现乡村人才价值实现和乡村发展的双赢态势。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制度体系供给要更精准、更灵活。

  一是要精准发力。一方面,人才的培养要重点立足于召唤离乡的优秀人才和积极引导城市有志之士、大学生村官、退役士兵,鼓励乡村本土青年和城市青年才俊树立服务国家的战略意识,扎根基层、热爱农村、支援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制度框架设计主要聚焦于当前突出又阻碍人才流动与发展的户籍、宅基地、土地制度等内容。

  二是要灵活自主。乡村振兴的人才主要涉及乡村科技、乡村治理、乡村公共服务、乡村产业经营等方面,在制度设计上要分门别类,而且要留有空间,给予基层政府更多的人才自主权,制度文件的出台上对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考评、职称评聘、工资待遇、政治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高层次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让广大基层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农村工作有平台、有盼头。

  夯实基础:

  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

  当前,我国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乡村振兴的基础配套需再完善,公共服务资源应更优化,以提升乡村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一是强化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以城市标准、乡村特色、统筹共享为目标,在农村道路交通、公共照明、饮水安全、雨污分离、农田水利、新型能源、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机制、建设机制和管护机制。

  二是补齐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要把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作为城乡整合的关键点,以区(县)域发展为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注重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探索施行教师跨校轮岗制度,逐步实现农村教育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指标配比上向城区对标,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推进科技下乡、文化下乡,进一步提升乡村居民农业实用技术,不断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文娱设施、公共住房、市场服务、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树立新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的根脉在于有效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唤醒乡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重建村落文化精神,增进文化认同,从而增强乡村对人才、对资源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是充分挖掘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自然、历史和人民相交融合的文脉传承,承载了乡村文化的印记。要保护和发展现有的独特村落文化,把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等良序习俗通过各种群众喜乐见闻的形式宣传好,不断挖掘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乡村文化素材,积极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根基,彰显乡村独特文化魅力。

  二是积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乡村文化。结合各地各民族特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新时代乡村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礼仪文化、婚嫁文化等弘扬好。积极培育新时代文化队伍、文化网络、文化活动、文化政策等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健全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全方位提升村民素质为目标,引导居民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终身学习的新观念,营造农村社会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增强人才对乡村投资的热情和服务的认同。强化农村“三治”理念,积极引导移风易俗,坚决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坚决清除“村霸”和乡村黑恶势力,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总之,人才环境的优化至关重要,环境优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乡村兴。乡村振兴要发挥政策、制度、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人文环境四方面的协调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人才环境的吸引力,形成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以期为“十四五”新征程的开局注入强劲动力,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与重要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精准脱贫‘脆弱户’可持续生计及其动态风险研究”(20BZZ07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子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