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刷招聘需求,往各企业邮箱海投简历,四处赶场面试……不少受访毕业生感叹,疫情之下的就业季,想找到一个专业对口且薪酬满意的工作殊为不易。
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叠加疫情影响、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就业形势格外严峻。高校应如何对症下药,精准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帮助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象:高校和企业供需存矛盾
“一些毕业生找工作时容易出现粗浅、盲目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自身能力和岗位需求不匹配,会频繁更换工作,这对自身的发展不利,对企业的伤害也比较大。”在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春悦看来,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岗位的能力要求、薪酬保障和职业成长空间缺乏足够了解,而用人单位在短暂的考察时间内也无法全面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毕业生找好工作不易,企业发愁招人难。供需“两张皮”症结的背后指向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在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院长叶显发看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方,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导方面;高校是大学生就业的供给方,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能力培养,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尤为困难的群体,一方面一些企业对新建本科院校缺乏足够了解;另一方面则由于办学定位不够清晰,有些院校并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导致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
了解企业需求、实现供需对接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这其中有许多体制机制亟待理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尧表示,一些高校存在就业部门与学生工作部、教务部、校友工作与社会合作部等部门协调联动力度不够,就业工作对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安排的关联性不够突出等问题。
对策:深入推进校企密切合作
破解毕业生就业供需不畅难题,关键在于密切校企合作,在这方面亟待一个更强更有力的抓手。
日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充分发挥高校书记、校(院)长以及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全员深度参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
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走进产业园区为毕业生“带岗”已成为校领导们的自觉行动,近两年来,书记、校长已累计带队走访企业183家。福建莆田学院也坚持“一把手”带队联系走访用人单位,学校和各学院主要领导带头走访218家企事业单位,以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
“高校要经常走访企业,深化供需对接,了解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重点要找准双方合作切入点,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仕俊说。
高校“走出去”联系企业,如何找准双方合作切入点?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就业处处长王茂胜表示,一要“显格局”。高校领导访企拓岗的企业要重点突出行业格局,凸显到访企业的带动作用。二要“抓实效”。高校领导访企拓岗要与本校毕业生需求相结合,争取能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要“重统筹”。高校领导要加强访企拓岗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的统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
建议: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高等教育的共性矛盾之一是大学与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认识的差异。”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吴敏表示,要克服这个矛盾,学校应该瞄准产教协同育人,围绕产业、行业、企业、职业需求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统一。
高校办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产业的需要对齐,是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对此,熊丙奇认为,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应该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结合办学实践,吴敏认为,学校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和平台。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和案例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持续开发符合最新岗位技术需要的课程资源,将真实工程案例、真实工作过程、真实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请相关企业每年直接派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团队驻校承担专业方向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定期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
针对毕业生离校后的发展情况,熊丙奇进一步提出,高校还应重视了解企业(雇主)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跟踪发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作为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同时,把校友作为重要的办学资源,通过校友加深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提高办学质量。
(责任编辑:苏荔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