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时节,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一处百亩蓝莓园的白色花朵格外引人注目。园子的主人叫李鹏飞,今年26岁,回乡创业已有5年。
“今年风调雨顺,蓝莓长势好,预计亩产能达到500斤以上。”李鹏飞说,从学校毕业后,他曾在服务业、传媒行业工作过,但结合国家政策支持和自身优势,最终选择了在自己出生长大的农村发展。
2017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学习,李鹏飞回到家乡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岭关村,一心扑在蓝莓种植上。
种植蓝莓在当地是个“稀罕事儿”,而李鹏飞却看到了机会。位于山区的横岭关村昼夜温差大,土壤硒元素含量高,种出的蓝莓口感香脆,甜度和营养价值更高,很快就打开了周边市场。
每年的出果期,订货拉货的客商、观赏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李鹏飞介绍,除蓝莓外,他还种植了400亩中药材黄芪,一天最多雇50多人在园子里干活。雇的主要是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每人每天能赚100元左右。
随着乡村振兴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各地农村激发和创造活力。
在山西晋中,有一个上百人组成的青年农民联合会,成员个个“身怀绝技”。从万亩核桃园、百枣争鸣、富硒小米,到立体栽培、鱼菜共生、南果北种,个性又多元的农业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周磊和妻子发挥在大学所学的化学特长,结合污水处理技术,摸索出一套“鱼菜共生”循环农业项目,并帮助周边多个农村实现了模式复制和项目盈利。
从一名英语老师转型为农业技术培训师的马渊杰,活跃在田间地头,近5年来指导和培训农户上万人,帮助农户种出更高品质的果蔬,不久前还被当地农业部门聘为“乡村土专家”。
乡村振兴始终把人才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
2021年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认为,年轻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意和高效,证明了农业生产依然大有可为。要想更好地推动年轻人在农村发光发热,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培养方案,并不断优化高素质农民形成的社会环境。
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90后”姚艳梅,经过几年在外积累经验后,回到家乡山西省静乐县,结合当地非遗文化剪纸艺术,带领脱贫户搞起了创意稻田农业;还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将大山里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乡村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努力,投身乡村事业不仅是一时的激情,更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坚守。”姚艳梅说。
(记者王皓)
(责任编辑: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