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创新成果
2022-04-14    来源:中国体育报

 



 



 



 

   2017年,南京体育学院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近些年来学术成果丰硕,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南京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郭修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书于2021年5月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探索了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理论与实践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助推体育强国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体现出国家级项目成果的高质量和高标准。日前,郭修金教授对该书进行推介,杨桦教授、王家宏教授两位著名专家从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评价。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介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高度关注乡村文明建设,明确要求“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作为乡村繁荣与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与民族未来,这足以体现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所在。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要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紧紧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202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期望“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要有机融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之中,助力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研究成果《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书,日前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章,探讨了以下内容:第一,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理论部分,包括时代背景解读、相关核心概念界定及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及社会运行等理论选取的依据,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第二,国内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演进与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梳理,提炼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阶段特征、体系情况及供给模式等,总结欧美亚部分发达国家体系建设的经验并作比较以获得启示。第三,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多元治理主体分析,从社会治理视域构筑多元主体的探究框架,对其类型划分与功能定位进行学理说明。第四,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及概况调研,涉及基础性、系统性、公正性及均衡性等原则,遵循“主体—客体—受体”的思路且结合供给、内容、需求的逻辑最终确定要素构成,并对其发展现状、社会差异、所存问题及困境成因作了剖析。第五,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研究,从社会运行论视角展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条件及机制的演绎表达,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人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条件的特点与相互影响进行阐述,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定义及其内含的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机制加以概述与解析。该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

       一是选题的时代性。该书密切联系中国转型的当代背景,结合经济领域的“新常态”和社会发展迎来的治理时代,论述经济改革向社会改革的转变,并将社会建设作为社会改革的核心议题,逐渐引出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理念,形式涉及城乡二元格局突破,内容指向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自然促使体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项内容延伸至农村场域,它是人的基本权利,关涉村民个体,提出了“体有所享”的观点。

       二是目的的明确性。该书描述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状况及村民对其认识的社会差异;探索并完善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要素构成;解释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对其运行条件及机制进行揭示,从现状描述、体系探索和运行解释来完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客观事实、静态组构及动态规律呈现的综合目的。

       三是思路的新颖性。该书在立足本土、纵向挖掘,放眼国际、横向借鉴,以人为本、考虑供给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素材以归纳的方式确定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借用公共数据及相关信息展开再论证,可谓立论有据;同时将体系中的供需主体及要素客体纳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中,引入社会运行论进行演绎阐释,从体育视角升华了社会运行论。

       四是理论的丰富性。该书梳理出了国外公共(体育)服务理论范式的演进理路,并尝试说明了我国社会治理视域形成的学理依据与现实需求;从“服务于谁—由谁服务—服务什么”的逻辑出发界定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遵循其衍生的“供给主体—要素客体—需求受体”框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以完善;社会运行论迁移至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完成社会学关于农村体育发展的母学科考察。

       五是实践的可行性。该书调查了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这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具体体现与直接反映。从供需双侧了解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基本状况,为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依循;获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多元治理主体的均衡程度,呼应社会治理视域;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人口社会学差异作了比较,为其运行条件论述奠定基础;探讨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挖掘背后困因,为其运行机制揭示确立原由。

       六是方法的创新性。该书涉及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政策法规、文献著作及国内外具体案例的素材提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素,运用公共数据或信息对其再次检验,从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展开论证。结合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呼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彰显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术担当。

 

聚焦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探索更高水平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南京体育学院郭修金教授研究团队所著《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书正值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之际出版。该书通过深入探索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助推体育强国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充分展现了研究团队的责任在肩与使命担当。该书在以下方面体现了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的高标准:

 

       一是系统构建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

       该书深刻阐释了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科学界定了体系概念,系统梳理了支撑理论,构建了在社会治理、城镇化、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等背景下,基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社会运行理论指导,通过政府引导,依托公共财政,辅以市场化运营手段,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向农村提供体育健身组织、设施、活动、赛事、指导等理论框架。此外,在遵循本土历史流变与域外经验主线,探究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自治、垄断、协作到融合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演进四种形态,在理论上夯实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学理基础。

 

       二是深入阐释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体系结构

       该书深入调查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从供需双侧分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基本状况,探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背后困因,系统论证了农村体育的运行逻辑,从外部条件与内在机制提炼出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规律,对应“供给—要素—需求”的理论架构,以“服务于谁、由谁服务、服务什么”为逻辑起点,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场地设施、组织管理、财政经费、政策法规、信息宣传、技术指导、赛事活动、体质监测及监督评估要素体系进行阐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

 

       三是全面分析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行条件

       该书充分借鉴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的社会运行论,对农村地区人口结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条件的特点与相互影响进行阐述,从社会学视角探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运行规律,将运行条件归纳为政治、经济、 文化、 社会、环境及人口等六个方面,而前五项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内容,这些条件保障关乎其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以需求为导向配置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质升级,这正是该书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人文情怀。

 

       四是创新优化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该书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发展战略转型,针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堵点,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机制进行了创新优化,为不断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目标,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经验借鉴。

 

补齐农村体育短板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着重提出要“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可见,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南京体育学院郭修金教授研究团队所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书恰逢其时,该书聚焦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赋予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学理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丰富拓展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理论内涵

       该书在发展定位上厘清了农村体育事业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从核心概念与多维学科构建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理论框架,吸取借鉴国内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经验,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凸显时代背景。该书立足本土、放眼国际、纵向挖掘、横向借鉴,着力从时间维度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展开历史回望,从横向维度对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经验借鉴。从需求表达、决策执行、筹资渠道及生产管理四个环节进行梳理,不断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拓展了农村体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明晰呈现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现实样态

       该书遵循“供给主体—要素客体—需求受体”基本思路,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物质基础(场地设施)、运转中心(组织管理)、核心动力(财政经费)、方向指引(政策法规)、畅通渠道(信息宣传)、技能获取(技术指导)、呈现方式(赛事活动)、健康追踪(体质监测)、成效保障(监督评估)等9个要素指标进行数据统计与呈现。选取我国东、中、西和东北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具体案例解析,整体上展现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样态。

 

       三、深入剖析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掣肘困境

       该书基于人口社会学变量,解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在地区、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等指标的差异情况,据此总结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治理主体有限、供给体制受阻、供给机制不畅等现实问题,并将其系统性归因于政府与社会观念滞后、城乡二元格局的并存、体育体制建设不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等。该书由现象到本质、由问题到缘由,据实据理阐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掣肘困境,为体育惠农利民找准突破口。

 

       四、精心设计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运行方案

       该书系统厘清了包含代表权威的政策、追求效率的市场、倡导关怀的社会组织、强调义务的自治村委及注重共享的村民个体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提出在考虑人口结构变化、行政区划多级、村民收入渐增、村落文化深厚、社会建设深入及生态文明推进等运行条件基础上,创建了以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五位一体”机制体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体育大有作为。新时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定会融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转自4月14日《中国体育报》04版)

(责任编辑:子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