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的三个重点。
两会期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话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明确要求彰显端稳饭碗的决心。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表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不仅是2022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十四五”工作的重要内容。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代表委员们表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王艳凤表示,要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持续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资金的同时,好政策要更多向粮食主产省、粮食调出大省倾斜。”全国人大代表时清霜说。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业界人士认为,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并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释放更多生产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全国人大代表葛会波表示,要加大对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全国种质资源数据平台。同时,科学布局、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分布合理的育种基地体系,加大对地方育种科研单位的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魏立华建议,加强对家庭牧场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将奶牛育种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扶持,尽快实现奶牛育种关键技术自主突破、核心种源自主培育。
有了土地和种子,还需要人来耕种,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一个重点。
对此,时清霜表示,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种粮补贴标准和精准度,增加种粮收益,调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
“目前我们粮食供给的总量充裕。今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在总量的保障下,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
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唐仁健介绍,2021年,全国脱贫人口收入增长达到16.9%,比面上其他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快了6.4个百分点。农民的收入、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但以前解决的主要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水平还比较低,尤其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动力等还是不足。所以,下一步对于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能放松。”唐仁健表示,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改善脱贫地区的发展条件,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李士伟建议,健全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对脱贫人口就业、收入、产业扶贫项目运转、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此进一步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代表委员们表示,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我们赤水是竹产业城,竹子可以用来制作竹编、建材等,用处多得很,做好‘一棵竹’这篇文章能让老百姓钱包‘鼓起来’。”来自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说。
全国政协委员王红说,壮大乡村产业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构建以乡村特色为基础、以城乡融合为推力、以农民创业为抓手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国凤乱针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莫元花建议,要给予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政策支持,开展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基础数据,加强顶层设计,分级分区域制定产业中长远发展规划。
莫元花介绍,扬州市宝应县荷藕种植总面积近1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荷藕种植基地。2021年全县荷藕产业链产值47.6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人均创收达6万元至8万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相比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要求更高,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重点领域产业集群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
针对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认为,目前我国物流快递业存在总体供给不足、城乡结构分布不均、农村电商物流分散规模小等问题,阻碍了乡村产业和规模经济的发展。要加速农村电商与农村寄递物流业融合发展,依托各大涉农平台,通过拼单等各种创新模式做大订单,强化与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的衔接,双向发力打通农村物流“最初和最后一公里”,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唐仁健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抓住产业就业这个根本,补上技术、设施、营销、人才四个方面短板。力争今年脱贫地区的外出打工人数能够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同时,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帮扶力度。今年要集中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的项目,尽快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
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部署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
代表委员们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持续深化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栗翠田建议,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方式。同时,打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渠道,健全完善集体经济收入分配制度。
近年来,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等措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当前,新一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正在推进,将加快推动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够推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要围绕强设施、优服务、美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只事关农业。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调动农民积极性,更大力度推进城乡高质量均衡发展,聚社会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