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林春霞
日前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
“农村电商作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渠道和丰富乡村商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具,对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技术向“三农”领域逐步渗透、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发展,推动县域农村电商迭代创新提速,直播电商、网红带货、社区团购、农旅直播、订单农业、众筹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在县域掀起热潮。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2020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158.9亿元,同比增长26.2%。
当前,电商领域应用新技术和发展新业态对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和创新发展智慧农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生鲜电商、社区团购为代表的社区电商运用新技术,克服了传统线下小贩“低成本但低规模”“超市高规模但高成本”弊端,成为百姓生活的新选择和社区经济的新形态。
“社区团购一头连着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和县域的商业体系,另一头连着城市社区居民的服务,高效衔接供给和需求,提高流通效率,对国家建立新的供应链体系具有重要价值。”欧阳日辉认为,社区团购符合网络零售精细化、多样化、便捷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它形成的数据可以反向指导农业生产,对发展订单农业、数字农业、数字供应链等起到了助推作用。
欧阳日辉认为,农村电商主要短板体现在农村电商供应链能力不足、各类主体缺乏协同、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等方面。特别是农村物流体系末端服务能力不足,降低了电商产品的品质,增加了电商产品的物流配送成本,出现了“农产品出村难、工业品进村难”双重困境。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电商,还未形成稳定的冷链运输、冷冻仓储、冷链配送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电商规模化发展。
欧阳日辉提出,农业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矛盾已高度聚焦于供应链,因此,推动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供应链体系,成为打通农村经济“任督二脉”的关键。
欧阳日辉认为,欲补农村电商短板须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培育农业农村产业新业态。推动电子商务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形成新业态,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在农村加快普及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业态,利用大数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完善农产品安全追溯监管体系。
二是推动农村电商与数字乡村衔接。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先导,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完善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大力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全面加大农村“新基建”投资。
三是培育县域电子商务服务。通过完善县域电商服务业,辐射带动乡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支持农村居民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就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加快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深入发展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加速补上分级分选、预冷冷链等短板。
“供应链数字化与数字乡村同频共振、与电商新业态协同发展、与农村电商大数据深度融合、与供应链金融创新,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重要途径。”欧阳日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