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成为“三农”工作的新重心。如何让农民变“富”,笔者认为,三个方面在之前有所改善的基础上要持续推进,不能忽视。
首先,不能忽视移动互联网持续建设。从历史上看,造成乡村贫困的首要客观因素是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不佳。对于生活在生态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而言,即使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有质量上乘的农产品,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消解地理“劣势”的限制,除了要尽可能改善交通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对本地信息、资源的高效组织、整合、推广能力,跨越地理限制的鸿沟。通过“互联网+”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发挥数字经济对农业的引领作用,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和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美誉度,将其销售触角伸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
其次,不能忽视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就无法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基层组织缺乏物质基础,人员干事创业也没有底气,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无所谈起。从目前取得较好实践效果的一些地方经验来看,加强顶层设计不可或缺。要明确各级政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壮大集体经济。
最后,不能忽视农村公共服务的持续供给。近年来,随着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教育、住房有保障;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医疗、养老保险也基本全覆盖。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广大农村居民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对此,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供应量,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