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用新发展理念赋能美丽乡村
2021-07-15    来源:经济日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勾勒出一个人人向往的桃花源。千年来,这个梦想之地被反复吟唱,桃花源也成为美好生态的代名词。

      如今,不少地方都打出了“桃源”牌。重庆酉阳、湖北鹤峰、贵州云舍、浙江浦阳……且不论哪一处与陶翁笔下的文字最贴近,这些桃花源已成为一道中国人文地理的独特风景,也是广袤乡村赋予诗意栖居的全新“打开方式”。

      美好生态绘就美丽乡村的底色,担得起桃花源这一名字,生态好是前提。像贵州云舍、湖北鹤峰这样的“世外桃源”,由于交通不便“藏在深闺人未识”,抵御住了时光的冲蚀,保留了比较原生态的面貌。这些地方山清水秀,本身就是一幅绮丽的生态山水画,不需要太多装扮,发展“美丽乡村”得天独厚。当地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保护原生态,立足长远,不搞过度开发,才是其保证发展的最大资本。

      写好一篇篇桃花源记,关键在于聚焦新发展理念。除了盘活生态资源以外,还可以充分挖掘历史和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同时,在开发时要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保护好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积极发挥各项传统资源的价值,提升乡村的发展能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从而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桃花源,世人在对其憧憬中已浸染了不同地域的民情民风,美丽乡村建设也要避免“千村一面”。贵州云舍独特的桶子屋、湖北鹤峰的土家族风情、浙江浦阳传承的官窑文化……不难看出,这些地方依托自身特色,走出了符合各自实际的路子,充分体现了当地特点,保留乡土味道,彰显乡村特色,让人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避免“一种颜色刷到底”,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美其美的现代版“桃花源”。(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徐晓燕)

(责任编辑:杜子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