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之一是部署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流通畅通和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双提升,并指出改善县域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是拉动内需、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潜力巨大。
众所周知,过去数十年中国城市化不断推进,早在2019年城市化率就超过60%,近年更是呈现人口持续流入大城市、都市圈。虽然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乃自然趋势,但不得不说对乡村振兴是不利的,因为绝大多数乡村远离大城市,人员一旦在距离遥远的大城市定居,再回乡概率极低。相比之下,近年以县城为代表的小城市则处于“有人流出,有人流入”的不温不火状态。
但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县城、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明显突出。从空间地理上讲,县城与田野乡村紧密相连,如果县域经济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则可避免人口远距离迁徙,让农民在农忙时期兼顾农业生产,从而有效降低农地被弃耕和抛荒的可能性,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现状是,农民进城后,所在乡村的宅基地往往处于低利用率甚至是完全闲置状态, “空心村”现象也十分普遍,很多乡村平时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普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这一现象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乡村社会安全隐患,隔代教育引发农村小孩成长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可想而知,如果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充分的就业岗位,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工作,那么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县城工作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享受城镇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感,也可以兼顾家庭责任,如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而且,农民就近转移有助于农民企业家的生成,通过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小农户融入分工经济并推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发展县域经济至关重要。此次国常会亦要求,把县域作为统筹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改造提升县城商业设施,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的商贸中心。
因此,未来应该强化县城与中心镇的增长极作用,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和农产品的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通过“放管服”等手段优化制度供给。如加快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破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其在城乡和区域间高效流动。换言之,要让城里人到乡下更自由、更方便,提升城里人到乡村消费、投资的意愿。此次国常会也提到,支持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等发展,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乡村振兴过程中,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拓展升级,这将为投资提供重要推动力,未来要对社会资本大开方便之门,力求形成“投资—民生—内需”为主线的内生发展格局。同时,政府要运用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与网格化管理策略,搭建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县域和中心城镇居民实现户籍的迁移、教育资源的获取以及医疗与养老资源的共享。
总之,应该充分认识到县域经济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刺激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壮大县域经济,惠及农村、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