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此后,“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衔接,又要加快补齐“三农”短板,这背后离不开金融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质效的支持。
4月22日,第270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围绕金融如何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四川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育林,贵州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华涛,青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倪金乾在发布会上分享了经验。
巩固脱贫战果 厚植乡村振兴基础
脱贫之后,如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在发布会上,陈育林分享了来自四川的经验。首先,保持金融政策的连续和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支持力度总体稳定。目前,正在进行梳理、调整、优化和完善现有金融帮扶政策,逐步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其次,强化对已脱贫地区和人口的金融支持。陈育林表示,该局进一步强化对产业培育、就业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对吸纳带动脱贫人口较多的产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强对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与创新,参照银行业保险业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政策,制定对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措施。
陈育林重点提到,四川银保监局将继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加强脱贫地区保险保障,全力支持脱贫人口通过发展生产增收致富,防止因病因灾返贫。“接下来,我们将变‘扶贫人口小额信贷’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政策支持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群众得实惠也更多。”
李华涛也表示,在过渡期内,贵州银保监局要保持金融支持政策和力度总体稳定,并不断优化完善。同时,继续明确考核目标,加强监管引领,推动脱贫地区贷款余额和农业保险保额持续增长,保持稳定的增量供给。同时,还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金融服务,持续加大脱贫地区县域产业发展支持,发挥保险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保障作用等。
推动“信贷补短”金融活水流入乡村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信贷资金必须精准流入“三农”领域。但在一些贫困地区,长期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信贷供给不足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青海省部分县域的金融资源极其有限,大部分县只有农行、农商行、邮储等机构网点,部分县只有农商行一家网点。并且当地银行所吸收的各类资金多数通过系统上存或异地贷款等方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倪金乾表示,此前青海部分县域面临明显的资金外流现象。2015年年末,青海省39个县中有8个县存贷比低于10%,都集中在青南藏区,最低的果洛州久治县存贷比只有0.41%。
针对上述情况,青海银保监局锚定青南藏区作为“信贷补短”的核心区,加大监管引导和政策指导,督促辖内银行机构每年选择存贷比排名靠后的5个县域机构,制定存贷比提升计划,明确信贷支持责任,实施重点监测、定向考核,引导金融机构逐年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青南藏区的县域存贷比,从‘十三五’初期的19.82%提升到42.5%,增幅最大的县是玉树曲麻莱县,从2015年年末的4.25%提升到70.93%,增加了66.68个百分点。久治县从2015年年末的0.41%提升到了31.02%。”倪金乾介绍说。
另外,为缓解地区信贷供给不平衡的状况,四川银保监局也着力推动机构综合分析县域有效信贷需求,制定存贷比提升计划,加大信贷资金投放。2020年,四川省128个县平均存贷比提升5个百分点,吸收资金主要用于反哺当地农村农民。
强化风险保障 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省实现了从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农民口粮难以自给,到拥有茶叶、食用菌等12个农业特色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的转变,贵州金融业扶持产业发展的实践值得借鉴。
据李华涛介绍,在贵州银保监局引导下,当地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强化产业发展资金保障。例如,围绕12个农业特色产业,陆续推出“黔菌贷”“贵椒贷”“中药贷”“刺梨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创新“风险补偿金+名单企业”“金融支农资金池”“政府增信+商业化担保”等运作模式,累计投放贷款2294亿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险从未缺席,更不能缺位。“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后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敞口显著扩大,需要通过保险保障来保住投资、保住成本、保住农民收益。”李华涛表示,贵州银保监局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全部纳入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争取财政加大保费补贴力度,补贴比例最高可达90%。2020年,地方特色农险保费收入占全省农险的42%,12个农业特色产业保险金额226亿元、赔付7.8亿元,其中,价格类保险保障金额39.4亿元,赔款0.4亿元。
近年来,保险惠农“及时雨”作用凸显。在青海,藏系羊牦牛保险实现28个纯牧业县全覆盖;创新推出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草原干旱指数保险;全省46%的县域推广“防贫保”,累计赔付2500万元。在四川,住宅地震保、藏区牦牛保、彝区惠农保等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1万亿元,赔付支出5亿元,惠及贫困群众700余万户。
优化金融环境 夯实基础金融服务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达隆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逾期贷款,经过‘双基联动+信用修复’‘双基联动+评级建档’措施,200多户村民全部成为信用户,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农牧户嫁女儿,不看有多少头牛、多少只羊,首先要看对方家庭信用。”倪金乾表示,青海银保监局创设的“双基联动”模式让该地区农村金融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介绍,“双基联动”模式指的是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与基层银行在行政村联合建立“双基联动”工作室,实施“双向挂职、双签协议、双办业务、双评信用、双控风险”的“五双”机制,共同完成对农牧户的贷款发放、管理与收回工作,为“三农三牧”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自推广该模式以来,金融资源汩汩流入乡村地区,助力产业焕发蓬勃生机。截至2020年年末,青海省累放“双基联动”贷款584亿元,惠及69万户农牧民;建立信贷工作室3792个,覆盖91.5%的行政村;贷款余额较2015年年末增长24倍,不良率仅0.3%。
此外,陈育林表示,四川银保监局将着力围绕“牢基础、提质效、优配置、建体系”四个方面,进一步做实做好基础金融服务工作。一是持续筑牢乡镇网点覆盖基础。计划用三年时间在甘孜和凉山州新增银行网点覆盖乡镇86个,基本实现银行网点覆盖全省乡镇。二是不断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效,确保金融服务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三是着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四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全覆盖工作,实现对新型经营主体授信“能授尽授”,有效满足其合理用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