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近日在北京召开,国内60家公益机构第一负责人齐聚峰会。2017年也恰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峰会披露,过去十年,腾讯公益平台累计捐款18.9亿元,参与捐款1.1亿人次,参与QQ和微信捐步已达2.9亿人次。腾讯公益也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众慈善筹款平台。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在此间表示:“腾讯公益平台的崛起、中国互联网公益的领先,是随着国家的强劲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也是技术和人心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
陈一丹
十年募得善款近19亿元:
透明、科技、连接成互联网公益基因
陈一丹表示,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最大推动是让公益人人可及,让公益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而“透明、科技、连接”三个关键词正是中国互联网公益从零起步到目前走在世界前列的基因。
十年以来,通过多地、多点、多项目的连接,互联网公益使传统的慈善捐赠方式去中心化,各种公益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方式,并通过社交熟人网络,将公益慈善行为的影响力成倍放大。互联网平台、捐赠人、公益机构、企业与受捐赠人五方正在逐渐构成一个完整的公益生态。
陈一丹认为科技与公益机构的结合日益紧密,产生的影响力,远胜于十年前。新的科技也在不断应用到新的公益项目中,甚至出现了科技驱动新型公益项目和新型公益机构的现象,保持了互联网公益行业的活力和创新。“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人人可公益,且人人都能受益。”
98%善款已来自移动端:
腾讯基金会披露十年十大公益发现
在前一天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闭门会上,近百家主流公益机构的掌舵者在讨论中坦言,互联网公益追求的是零门槛、更透明、人人可参与。
在本次峰会上,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从行业趋势、项目执行、人群属性等多个角度,分享了截至2016年年底的腾讯公益践行互联网公益十年的十个发现,比如在行业趋势方面,移动端捐款占比已达到98%,单次捐出金额在100~999元的总额占比突破50%,科技让人更慷慨;而对公益项目而言,透明度决定了筹款量,“催泪弹”型的项目则更容易受关注;从用户画像看,“70、80、90后”捐赠习惯差异明显,80后成公益价值观分界线;从地域分布看,经济指标与捐赠指标成正比等等。这些洞察不仅引起了现场的浓厚兴趣,也让很多公益人士对未来公益项目的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
对于单次捐出金额在100~999元的总额占比增长迅速这一“意外发现”,腾讯公益在十周年白皮书中分析称,除了移动支付普及、“指尖公益”的流行所带来的便利之外,也恰恰是因为互联网公益平台在不断变得透明和可追溯,从而让人们的信任能有所依托,变得越来越乐善好施、更乐于慷慨助人。
科技赋能:
为公益精神注入创新灵魂
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在科技和移动互联网的拥抱下,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本次峰会现场,有诸多将互联网科技应用到公益领域的团队和项目,在现场进行了分享和展示,如3D打印义肢技术,远程在线支教、VR监测保护滇金丝猴等。现场观众可以亲自体验3D打印的机械义肢,感受它对残障人士带来的便利;也可以旁观北京的美术支教老师通过直播为甘肃山村小学的学生上课;还能够戴上VR眼镜,观察滇金丝猴的一举一动……
腾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翟红新表示,不管是月捐、乐捐、一起捐等有趣好玩的互联网募捐产品,还是捐声音、捐步数、捐邮箱空间、捐阅读时间等指尖公益新方式,抑或是用为乡村提供移动互联网能力建设的“腾讯为村”计划,能够用互联网技术来寻找走失老人小孩和匹配稀有血型的“QQ全程助力”平台,科技都为公益注入了新鲜活力。
在科技与互联网推动公益行动方面,蔚蓝地图技术总监阮清鸳也对大数据于公益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见解:“十年以来,蔚蓝地图将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质量信息、排污信息和企业环境违法信息收集成一个开放的中国环境数据库,并联合20家环保组织发起了绿色选择项目,倡导通过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动近2000家供应商企业改善了环境表现。而倘若我们没有行动,数据就只是数据罢了。”
也正是这些可贵的想法与实践,使得公益能够不断升级,以更好的方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参与群体从小众到大众,参与时机从特殊到常态,科技让公益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陈一丹认为,未来公益生态的发展,将会继续叠加国民财富增长和科技发展的两大浪潮,继续加速发展,而把握科技的演化方向,已经成为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未来我们应让公益理念融入科技,人机协同,确保科技不会伤害到人类;让公益的理念贯穿到每一个互联网产品之中,确保公益让科技更美好。”
此次峰会上,腾讯还宣布将推出旨在进一步推动公益生态发展的“创益计划”,首期将拿出20亿元人民币总额的广告资源,助力全国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提升公益创意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