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智库
唐丽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擘画“三农”发展新图景
2021-03-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月21日正式发布。在我国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中央一号文件是指导今年乃至“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文件。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个中央一号文件。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如期完成,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今年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整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三农”工作如何定方向、明路径?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网:“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今年一号文件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对此,请谈一谈您的看法。

  唐丽霞:2020年我国实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使命,全国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解决,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人畜饮水工程、厕所革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惠农工程及项目的实施,也给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扶贫车间、光伏扶贫等产业扶贫方式的创新以及其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系列行动使得贫困村不再是“空壳村”,有了一定的集体经济,为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可以说,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乡村发展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发展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很多经验和做法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多参考。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也强调了脱贫攻坚阶段中形成的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可以继续为乡村振兴所用,这也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不仅是解决了贫困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政策上、组织上、方法上、制度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了前期的准备,这也说明了我国三农政策在持续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三农”工作发展目标从有所侧重到综合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今年一号文件的重要主题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对“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来看,今年一号文件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进行一体设计,同步推进。围绕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请谈一谈您的理解。

  唐丽霞: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都是我们国家“三农”工作的发展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分阶段来实现的,如果总体上从2004年到2021年发布的18个中央一号文件来看,可以看到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再到2018年提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发展的目标从有所侧重到综合全面发展,一直到今年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农业现代化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在政策、科技以及资金投入的推动下,这些年农民增收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21元,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日益优化和多元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份额都比较高,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提高,也激发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对于农村现代化的需求就更加强烈,目前经过多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的工程和项目,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还远,选择到城市购买房屋居住的农民越来越多,乡村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一次提出农村现代化,并且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在数字乡村建设、移动通信和移动物联网建设、信贷和金融、医疗和养老以及教育等多方面,拓展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外延,这也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需要。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乡村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最重要的原因,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前提。

  乡村建设既重“硬件”也重“软件”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强调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建设,也注重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软件”建设。针对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请谈一谈您的观点。

  唐丽霞: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的水路电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目前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和可获得,但是质量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乡村道路的宽度过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很低容易出现老化或损毁,随着农民收入提高,一些新的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逐渐凸显,比如村庄停车场、垃圾处理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对于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加突出,目前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距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还差距甚远,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长期以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都比较重视减轻农民的负担,比如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以及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等,降低了农民在医疗教育上的投入,但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努力相对比较少,这些年有了一定的调整,在乡村开始建设幼儿园、提升乡村小学的班学水平以及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但是还无法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在其他方面,如数字化治理、村政服务、金融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还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城乡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因此这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回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要,也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需要,更是实现五大振兴目标的需求。

    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徐小刚)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