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他成为铜仁市跨区域搬迁的一员,搬到了位于碧江区的打角冲安置小区,地处碧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他们一家人住上了真正的三室一厅,面积足足有80平方米的“洋房子”,沙发、电视等家具家电应有尽有。这和他过去在村里住的摇摇欲坠的祖传木屋可谓是天差地别。
在碧江区对自主创业的群众实行相关费用减免政策下,张玉世夫妻两在小区楼下租了一间门面做起了家具家电生意。
“十三五”期间,铜仁紧抓易地扶贫搬迁机遇,搬迁29.33万人。其中,跨区域搬迁12.55万人。
打角冲安置小区是铜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规模较大,充分展示了当地政府如何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强社区服务,为搬迁群众创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的“四安家园”。
据张玉世介绍,打角冲安置小区景色优美,周围工厂林立、道路干净,物业服务好,房子宽敞明亮,公车直达小区,便民服务中心、惠民平价超市、老年活动室、就业创业培训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
张玉世家中贫寒,初中都没念完。他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17岁就出去打工,为了一份微薄的工资日夜劳动。他长期在工地干活,嘈杂的环境导致听力出现障碍,搬东西的时候不小心还伤了腿导致身体残疾。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生存,他的妻子也赶到广东东莞一起打工。张玉世说,农民工的日子过得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当时交了房租、水电费后,剩下的钱不多了。”
产业兴旺
张玉世的店从最初的几张家具、几台彩电,年收入不足5万元,发展到今年几十张家具、上百台家电的规模,带动了4人稳定就业,20余人临时就业,今年预估收入将突破20万元。
他说:“党和政府给了我温暖,我不能自私,我愿意把这份温暖通过勤劳的双手源源不断传递下去。我计划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带动周边更多的搬迁户脱贫致富,让他们也能尽快地在新家园安居乐业。“
2019年,杨胜琴一家六口从思南县搬迁到万山区龙生社区。如今她经营着一家思南手工米粉作坊,每天营业额上千元。
刚开店的时候生意其实并不好,社区干部在上门走访知晓情况后,便帮助杨胜琴一起解决问题,为她找客源,生意这才兴旺起来。
她说:“目前,我们米粉加工坊的产量一天可以达到500斤,跟我们合作的米粉店有5家,他们每天的需求量都达到了200斤。”
2014年仅6岁的儿子意外过世,妻子自此精神失常,44岁的吴刚扛不住了,他每天流落乡间,甚至垃圾里面寻找食物,家庭一落千丈。
2019年搬迁到沿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州A区后,社区聘用他到公益岗位任楼栋长,负责组织社区活动和安保工作。考虑到他妻子精神恍惚、一个孩子读大学、一个读幼儿园,社区还聘用他妻子为保洁员。
他说:“享受了那么多优惠政策,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过去交通不变,自然条件差,经济底子薄。
近年来,贵州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让农村贫困群众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安和饮水安全。
“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8万人,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46.5万套。
数据显示,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带动全省城镇化率增长5个百分点,后续扶持全面推进、成效显著,搬迁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88.64万人,综合就业率91.92%
政策扶持
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官方表示,如果不做好后续扶持工作,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极有可能返贫。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在3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首要任务。
他表示,未来将做好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工作,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来后稳得住,并逐步能致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表示,将进一步健全动态监测机制,落实农村住房日常的巡查机制,及时发现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新增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除安全隐患。
欧云花一家五口2016年从铜仁空山村搬迁至万坝安置点,如今是敬老院食堂工人,丈夫在安置点附近打零工。
她说:“党的政策好,搬迁政策好,不仅解决了我们住房,也解决了我们的就业。我们两人每月加起来就有5000多元的收入,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这已经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了”。(记者 李磊 杨军 编译 赵妍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