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功能,促进首都垃圾分类工作深化,推动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2021年2月3日,在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指导下,由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简称:发展服务中心)及其运营方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联合万科公益基金会发起“公益1+1”资助行动之绿缘计划,其中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出资165万元资助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垃圾分类与减量等社区环保工作,并由发展服务中心及北京协作者为接受资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能力建设、监测评估和行动研究等一揽子专业支持计划,保障社会服务机构的项目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公益1+1”资助行动继去年6月启动疫情下的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行动之后,又一次大型资助行动。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温育梁主任、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基金会处唐晓明处长,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社会服务机构处二级调研员高倩、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万科公益基金会陈一梅秘书长,北京协作者李涛主任、北京协作者专业支持部杨玳瑁主任、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唐莹莹理事长、北京市远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吴昊主任出席了本次活动。
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温育梁主任肯定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协作者致力于推动“公益1+1”资助行动,坚定了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推动“公益1+1”的初心和信心。活动现场,温主任致辞并宣布绿缘计划正式启动,她表示,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进入了依法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呼吁广大的社会组织申请加入绿缘计划,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等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工作中。
启动会上,主办方同步发布了北京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社区环保)基线调研报告,并围绕如何促进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环保议题,召开了政府、学界和社会组织多方对话论坛。
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提出,要持之以恒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这两个“关键小事”。 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北京市正在以垃圾分类这件民生“关键小事”撬动基层治理。社会组织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的专业力量,在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等社区环保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环保,一方面既与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相关。因此,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保,不仅有助于改善及提升生活方式,更是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其中,社会服务机构作为社会组织三大组织形态之一,其特点是面向特定社群开展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社会服务功能,在包括社区环保工作在内的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垃圾分类等社区环保的需求,促进各界支持社会组织工作,在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社会服务机构处的支持下,发展服务中心发起了“北京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研究,北京协作者李涛主任代表课题组在本次活动中发布了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总共调查了142家社会服务机构,并对18家机构负责人与7位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42.96%的接受调研的社会服务机构参与过社区环保,其中88.52%的机构曾经参加过垃圾分类工作。
调研发现,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在社区环保工作中识别社区需求,并根据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他们开展的服务方式多样,包括宣传教育、社区组织动员、志愿者队伍培育等。在个案访谈中,某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李阿姨表示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垃圾分类入户,“我们是多种形式宣传垃圾分类入户,一个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都要参加垃圾分类。比如,我们还有一个自编自演的小快板,居民就特爱听。”
除此以外,调研还发现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发挥促进社区参与和资源整合等专业功能,促进政府、企业、社区、物业和居民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到社区环保活动中。有接受访谈的机构负责人表示,“我们动员的不仅仅是居民,还有包括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这样的一些相关部门来一起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而且各自的分工是不一样的,他们必须协同,必须在各自的位置上去发挥他们的作用。其实我们是在推动这种协同的发生。”
社区环保议题的项目资助以往常常局限于环保类组织,报告同时也发现,被调查的社会服务机构中,有85.21%的机构业务服务领域没有直接涉及环境领域,他们主要服务的是儿童、老人等社区人群,这些非环保机构中,有75.58%的机构表示2021年自身有参与社区环保的意愿。
北京协作者李涛主任表示,非环保类社会服务机构服务领域广泛,服务方法多样,虽然在环保领域缺少环保类组织的深入性和专业性,但他们直接回应社区各类居民的特定需求,并与服务对象建立了长期且稳定的服务关系,这些人群既是社区环保的主要受益者,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如何发掘非环保类社会服务机构的潜能,推动其参与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进而形成更广泛的社区参与,将是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与社区治理有效结合,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绿缘计划的主要服务目标之一。
调研发现,尽管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发挥需求评估、促进社区参与和提升社区环保服务质量等作用,但目前在开展环保工作中也遇到社区动员不充分、寻找落地社区困难和资金短缺等困难和挑战。
此前,北京协作者开展的疫情对社会组织影响研究发现[ 《疫情之下,社会组织在行动——北京社会组织应对疫情状况调查报告》,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及其运营方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中心,2020年3月9日],2020年受疫情影响,整体经济形势紧张,政府购买社会组织项目财政有所缩减,企业对于资助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的有关预算也相应缩减,社会服务机构在资金来源方面受到较大冲击。本次调查同样也验证了这一点,尽管有意愿参与社区环保,76.09%的社会服务机构表示需要资金支持,他们目前筹款困难的最主要因素是社区环保项目的政府购买、基金会和企业资助少。
在此背景下,在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指导下,发展服务中心及运营方北京协作者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联合民政部主管的万科公益基金会发起“‘公益1+1’之绿缘计划——北京社会组织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赋能项目”。该项目将在“公益1+1”资助行动的框架下,通过专业支持、资金资助与行动研究,提升北京市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等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能力,联合更广泛扎根社区的社会组织践行垃圾分类等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并探索促进社会组织以垃圾分类为抓手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
万科公益基金会以“可持续社区”为战略目标,在社区环保领域已经深耕多年。万科公益基金会陈一梅秘书长表示,“万科公益基金会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叫‘建设公益强生态’,第一个特点是多元,涵盖了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链条上多个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社会力量,第二个特点是互动,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展开合作,相互学习;第三个特点是生长的,对社区、城域、城市甚至是国家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公益1+1之绿缘计划”将为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增加新的生长力量。
在论坛环节,出席的嘉宾主要讨论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保的作用及行动建议。
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基金会处唐晓明处长认为,基金会可以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给予资金、技术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领社会新风、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为北京的社区治理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社会服务机构处二级调研员高倩认为,社会服务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更加积极和深入地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并在服务中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从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入手,认为社会组织能够发挥桥梁纽带润滑催化作用,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垃圾治理,促进政府、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自我及相互管理、服务、教育、监督,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唐莹莹分享了阿牛公益参与海淀区建设部社区垃圾分类项目的案例,总结提炼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要有“系统思维“”治理思维“,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推进社区建立有温度、可持续的垃圾管理体系。
北京市远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吴昊主任从机构自身经验出发,建议社会服务机构在参与社区环境建设时,希望得到更人性化的政策支持,如政府出台更易参与的指导性做法;降低垃圾分类工作的学习和工作成本;培训可以更常态化,机构能够得到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在发布会现场,北京协作者专业支持部主任杨玳瑁代表项目组正式发布“公益1+1之绿缘计划”。绿缘计划将在春节后开展赋能工作坊、项目征集等一系列活动。
“公益1+1”资助行动,是响应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提出的“北京基金会支持北京社会组织“的号召,探索打造政府提供政策指导、基金会提供资源支持、支持性组织提供专业支持、社会服务机构专注于服务行动的良性公益生态链模式。2020年5月,在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发展服务中心及其运营方北京协作者便开始了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探索。在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的指导下,联合自然之友、联动北京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助力计划”,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开放式的课堂培训指导、经验交流与信息对接等支持服务。2020年9月,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零废弃联盟合作发起“公益1+1——北京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试点资助项目”,为北京的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提供小额资金支持。公益1+1之绿缘计划,也将在未来持续支持更多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社区环保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参与 “共建共治共享”。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