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扎实基础。经济实力壮大,发展韧性增强,全面小康物质保障有力;农业基础巩固,工业服务业升级,供给能力平衡发展;内需潜力释放,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发展态势向好;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保障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包容共享;创新驱动增强,绿色发展引领,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脱贫攻坚有力有效,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全面小康底色亮成色足。
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努力奋斗,在二十世纪末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在这一宏伟目标指引下,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动力潜力,我国经济运行稳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经济韧性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稳步提升,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壮大,发展韧性增强,全面小康物质保障有力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2013—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0%,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达到16.3%,比2012年高4.9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9万亿元,为2012年的1.62倍;国家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保持世界首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提高。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万美元,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经济强大韧性得到彰显。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阻断疫情扩散,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成效不断显现。3月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国内生产总值由一季度下降6.8%转为二季度增长3.2%,经济复苏势头向好,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
二、农业基础巩固,工业服务业升级,供给能力平衡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仅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产业升级态势明显,产业发展质量提升。
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农业规模化种植持续推进,种植结构调优,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效,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工业向中高端延伸。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2019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和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2.5%和14.4%,比2012年分别提高4.3和5.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尽管疫情冲击严重,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逆势增长,上半年增加值分别增长0.4%和4.5%。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3.9%,比2012年提高8.4个百分点,撑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顺应数字化发展和消费升级大势,信息产业、幸福产业快速增长。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8.7%,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3%,比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14—2018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26%增至4.51%,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比从3.81%增至4.48%。
三、内需潜力释放,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发展态势向好
我国市场规模大、成长快、潜力足的优势得到发挥,外贸稳中提质,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速,地区发展差距总体缩小。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消费市场壮大。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首次突破40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2.0%。消费贡献提升。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贡献率为60.5%,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21.0个百分点。短板和重点领域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促进供给质量提升和发展后劲增强。2013—2019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7.0%,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7.2%,增速明显快于全部投资。
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新空间。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全球139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我国政府签署了合作文件,共同开展了2000多个合作项目,带动经贸合作扩大。在全球经济减速、贸易保护加剧的情况下,201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2万亿元,规模创新高并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92690亿元,占全年进出口比重上升至29.4%;对东盟、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4.1%和8.0%。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发展差距缩小。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60.60%,比2012年提高8.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4倍,比2013年下降0.17。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领头羊作用,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能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13—2019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8.27%和8.34%,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1.3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2%和20.8%,比2012年提高0.9和1.2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先后实施,拓展了我国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四、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保障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包容共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是最终的阅卷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
就业稳步扩大。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推动创业带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就业规模扩大。2013—2019年连续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收入同步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33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61.2%,年均增长7.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消费质量改善。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2012年下降4.8个百分点。居民服务消费增长较快。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9%,比2013年提高6.2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支出大幅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开始迈向普及化阶段。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77.3岁,比1978年提高9.1岁。参加社会保障人数大幅增加,2019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人数分别为9.68亿人、13.54亿人、2.05亿人、2.55亿人和2.14亿人。
五、创新驱动增强,绿色发展引领,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全国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研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成效不断显现。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研究开发投入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12—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0298亿元增长到21737亿元,7年间翻了一番。2019年的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2.19%,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创新指数上升至世界第14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量子通信、大飞机制造、国产航母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新经济快速成长。2019年,我国“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为161927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比2015年增长1.6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0.7%。2015—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4%。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2019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24.6%。污染防治取得巨大成效。2019年,在监测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46.6%,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年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3.1%。
六、脱贫攻坚有力有效,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全面小康底色亮成色足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显著标志,没有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扎实解决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确保农村居民贫困状况极大改善,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我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贫困地区居民生活保障明显加强。2013—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新建改建贫困地区农村公路50多万公里,解决1600多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对700多万贫困农户危房进行改造,对近1000万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完成10.8万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危房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总的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扎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党中央坚强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推动经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经济运行加快复苏,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价值追求。着眼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鲜明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为经济建设锚定了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是不竭动力。全面审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制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按经济规律办事是关键因素。坚持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我国国情,根据条件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化发展面临空前挑战。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我国发展,阻挠我国正常国际贸易和交流,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同时,国内需求不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领域风险有所积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底线思维,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狠抓各项政策落实,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毛盛勇,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