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远佑
自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后,政策性金融积极提升站位,充分依托政策性金融职能政策支点,聚焦贫困地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撬动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政策性金融助力精准扶贫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关键项目和贫困农户,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并在扶贫贷款投放、资金监管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
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人口脱贫和地区发展的关系。“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政策性金融是一种稀缺资源,要把有限的资金精准用于贫困人口上。在实践中,政策性金融应始终坚持优先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聚焦贫困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工程项目,确保贫困人口参与和受益。
(二)处理好如期脱贫和稳定致富的关系。政策性金融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要既着眼于长远做好规划,立足当前抓住重点,优先支持中短期内能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同时又立足长远,适当兼顾中长期内能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致富的产业项目,增强深度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三)处理好补齐短板和谋求长远的关系。政策性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坚持集中突破重点难点,补齐交通不畅、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和住房不安全等短板;要统筹兼顾,解决好存在的共性问题,破解制约长远发展的瓶颈。
(四)处理好金融扶贫和扶志、扶智的关系。政策性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在加大资金投入,精准聚焦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更加注重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辛勤劳动稳定推动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
搞好四个工程建设
(一)坚守精准脱贫,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用足用好“千企帮千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有利政策,结合产业就业扶贫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专项扶贫贷款业务。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支持全域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扶贫项目。政策性金融部门加强与地方扶贫开发工作的联系,积极配合县市扶贫开发公司申报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需求。加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投放力度,用于支持同步搬迁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创新模式促转型,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全力推进“农地+”贷款业务发展。积极推动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地类项目落地。积极推广PPP模式。PPP信贷模式是创新转型中一项亮点工作,要紧跟财政、发改委的项目库,积极支持纳入国家、省级示范库项目。稳妥支持公司自营模式。优选承贷主体,引导地方政府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改制,积极支持有经营性现金流,综合收益能够覆盖贷款本息的项目,抓准收入、审慎评估,确保还款来源有保障。创新担保方式。加大“政银担”“政银保”等模式的推广力度,推动地方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把推进棚户区改造贷款项目作为金融扶贫的另一重要抓手,积极对接当地政府、住建部门,主动了解当地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及实施情况,配合住建部门完成年度棚改任务,积极申报棚户区改造贷款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基础设施及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突出特色强产业,积极支持产业扶贫“富民工程”。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农村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立足本地农村资源禀赋,支持信用环境优、政府增信强、政策扶持多、管理水平高、风险防控力强、客户资源丰富地区的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企业。支持优质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住农产品深加工、流通两个环节,重点支持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供销社“新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工程”。积极探索政府+农发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五位一体”信贷扶贫模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客户,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通过系列措施,在为产业发展“输血”的同时,有效带动当地贫困农民的就业增收致富。
(四)围绕民生补短板,倾力实施入驻包点“帮扶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生态宜居,支持路、水、气、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仍有潜力可挖。围绕“四大补短板工程”,以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为着力点,加大信贷投入。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力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通过扶贫过桥的方式,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帮助贫困村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村发展致富产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脱贫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