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河北隆化县深度贫困村南沟村的李广,一家四口人,生活来源仅靠少量耕地和打零工获得,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在一年半时间里就能实现万元增收。直到2018年5月,他接收到了“香港小母牛”的8000元帮扶资金,以及养牛技术培训,于是他有了信心,大胆自筹了4000元,花12000元买下一头怀孕母牛,母牛随后产下一头小牛犊,四个月后李广将小牛犊拿去出售,卖了11000元,这样的增收甚至超过了李广过去两年的总收入。如今,母牛又产下了一头小牛,赚了钱还拥有了两头牛,这些都是李广不曾想到的。
在隆化县山湾乡和郭家屯镇,像李广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隆化县是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河北省深度贫困县。2018年5月,隆化县政府引进“香港小母牛”扶贫项目,项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计划以发展养牛产业为切入点,投入资金1100万元,惠及郭家屯镇、山湾乡两个乡镇24个村,计划帮助贫困农户2000户。在项目支持下,初始受助农户每户获得购牛启动资金8000元,并接受免费的技术培训及技术服务,提高贫困农户发展养殖业的能力,同时,指导农户建立互助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开展社区服务,带动农户建立产业兴旺、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农村。2019年年底,一年半的时间里,项目初始农户全部实现增收,98%的农户将8000元礼品金传递给下一批受助农户。这个项目有一个特色:礼品传递。
“礼品传递”,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帮扶资金,亦是一种互助精神的传递,让农户在自力更生中提升自信,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2020年1月7日隆化生态养牛扶贫项目礼品传递仪式上,香港小母牛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宋金品教授说:“项目农户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将自己学习到和收获到的知识、技能和资金,传递给了下一个农户。让受助人变得越来越多,项目农户脸上的表情与一年前我和大家初见时是不一样的,如今你们脸上多了幸福感,多了自信。”
建立生态农业产业,脱贫同时更要保护绿水青山
2018年5月,“香港小母牛”项目进入隆化县,与当地政府合作,与农户一起确定社区产业的发展方向。当地农户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培训,造成“庄稼无收年年种,凑钱买牛山上丢”的生活窘境。项目在隆化县推广生态养牛技术,聘请具有实操经验的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针对农户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处方,下真药,将解决办法教与农户。帮助贫困户改良养殖品种,改善圈舍条件,改进饲喂管理模式。一年半的时间里,养殖农户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户均增收6456元,从“三年两牛”变成“一年一牛”,收入大幅提升,顺利脱贫。
不仅如此,通过传授生态养殖技术,当地严重的林牧矛盾和社区公共环境卫生得到很好地改善。把牛粪集中发酵制作成有机肥用来改良当地土壤肥力,村子里不再到处是牛粪,曾经贫瘠的土地也变得肥沃。农户因此每年可节省近1500元的农药化肥开支,还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扶贫先扶志,乡村振兴先要振“精神”
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这其中的关键在人。“香港小母牛“项目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农户成立农民合作社,开展孝善敬老、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社区发展的责任感转移到农户自身。”站在门口嗑瓜子,别家事情我不管“的现象越来越少。深冬12月,隆化县下了一场大雪,村民自发出门清扫街道长达八华里,言语举动间也拉近了彼此关系。隆化县副县长聂忆黄说:“参加合作社的成员形成关系密切的共同体,技术互学,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涵养一地新风。村民之间隔阂少了,村集体越来越温暖。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感言:“新时代,党中央提出要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不光要吃饱穿暖,更要彼此互相依靠。‘妇女之家’、‘爱心超市’、‘乡村文化促进会’,这些形式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让人与人感觉到了彼此的亲情友情,让大家感觉生活更幸福。”
“香港小母牛”河北隆化养牛扶贫项目在隆化县发展一年多以来,在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初见成效。进入2020年,相信在项目带领下,项目社区将会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