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
2019-07-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7月15日,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亲切接见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在观看一段说唱展示后,习近平指出,你们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我今天来看你们,就是要表明党中央是支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宗教祭祀、体育竞技、音乐舞蹈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文化宝库。据悉,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少数民族的非遗项目所占比重达到45%,远远高于其人口数量所占的比重。这不仅说明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对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全都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比如,国内总人口仅仅三四千人的塔塔尔族的“撒班节”,于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其存在与延续主要依赖于人。包括传承人群在内的社会各界,是否具有不断与时俱进的保护意识及传承能力,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良好承续。

       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前往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务工、费时又难学的传统技艺难以为从业者赢得体面的收入等现实问题,非遗传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对此,需要在项目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因素,进一步增加传承人的受众面,增强传承活力。

       “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嫁人”等老规矩曾长期框定着不少非遗项目的传承范围。虽然这是当年为了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保有独到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但在全球化市场无限广阔的当下,这类保守的传承理念只会给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造成阻碍。相反,只有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后人”乐于学习、参与其中,才能不断光大“前人”技艺,而这也是通过更为庞大的人群基数,增强非遗活力的关键。

       事实上,如今在许多民族地区的学校中,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众多学生正在充分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美及精神价值,坚定了文化自信,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喜爱、懂得非遗,具有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的人群的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传承及发展将会不断优化。

       此外,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以更为开放的思想拥抱市场,大力发掘非遗项目具有市场潜力的部分,在保持最本真的价值观、技艺理念以及民族性的同时,打开国内国际市场的大门。

       本月初,“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地区扶贫成果展”在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举办,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中国13个省区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中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和成果。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结晶,也是脱贫致富、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资源和资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造就一方文化。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的力量将进一步彰显。伴随着越来越多有思想、有创意的人加入非遗保护和发展的队伍,不但会涌现出更多的民族或地区名片式精品,也会助推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从单个项目到区域的跨越发展,从而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内实现非遗对当代生活的观照,营造良好的传承和发展生态。

(责任编辑:升平)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