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论述的人民性特质。这五大方面彼此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教育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通过举旗帜聚民心,在聚民心中育新人,在育新人中兴文化,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 教育 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论述的人民性特质。
举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历史经验充分说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我们前进的方向,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举旗帜的宗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实际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将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以“不忘初心”构筑的中国教育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其终极评判标准是人民是否满意。教育者要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思想,将举旗帜转化为努力让13亿多中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实践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夯实民族复兴的根基,不断使教育与人民的期待相契合。
聚民心:教育者是聚民心的主导力量,教育沟通是聚民心的纽带,受教育者是聚民心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契合,只有聚民心才能实现宏伟目标,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者要将聚民心(聚学生之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的聚民心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教育者是聚民心的主导力量,教育沟通是聚民心的纽带,受教育者是聚民心的基石。教育者具有主导性,通过设定目标、选择手段、实践操作等工作主导教育活动,影响教育状态。受教育者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教育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配合、支持、参与。教育沟通具有桥梁作用,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是唱响主旋律、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的渠道和载体。
教育者如何发挥主导力量呢?那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正确舆论导向的态度有正向度和负向度之分。正向度包括理解、认同、接纳、践行,正向度产生具有向心力的学生。负向度包括无视、偏见、排斥、抵制,负向度产生具有离心力的学生。教育者要最大程度地争取正向度的学生,转变负向度的学生,壮大正能量,化解负能量。教育包括两个方向的态度转化工作:一个是正向深化,使学生对正确舆论导向的态度由理解到认同、到接纳再到践行,使向心力越来越强,正能量日益壮大;另一个是负向转化,使学生由无视变理解、偏见变认同、排斥变接纳、抵制变践行,使学生的离心力转变为向心力,化解负能量。
要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外因是转化的条件,内因是转化的根据。如果没有学生自我教育这一内因,教育不能成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如果让学生处于负向度中,正确舆论导向的教育就无法达到目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整个教育活动最终是要让学生的精神振奋起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将学习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达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的作用。学生的负向态度越弱小乃至消失,正向态度越强烈,这种凝聚力就越大。
育新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新人是教育实现人民利益的“顶层设计”,育新人是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对象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三重教育关系。一是价值关系。体现为教育的价值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关系,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认识关系。价值目标的实现要符合教育规律,涉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者需要探讨如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克服违反教育规律的唯分数、唯升学率、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三是实践关系。在确立教育目标、探索教育规律之后,将教育付诸实践,涉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的实质是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依归。育新人的教育实践是在具体活动场景中进行的,不同的场景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有区别。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对应着三重关系,教育可分为“想”与“做”两个方面。“想”就是要设定目标和探寻目标实现的规律;“做”是实现目标的实践行动,是目标的实际实施过程。教育者的“想”应当是世界性的,在世界舞台上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应当是区域性的,教育者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兴文化:教育者要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族特征主要存在于文化之中。兴文化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1600多万人的教师队伍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使教育成为兴文化、育新人的过程;要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文化传承方式不同,国家特色也不同。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有一个比喻:中华文明五千年如田径场上跑步比赛,是一个人(隐喻炎黄子孙)从头跑到尾。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经日耳曼、英国,再到美国,形成一个个文明的高峰,像众多人的接力赛。在文化的国际田径场上,中国喊出民族复兴的口号是因为他始终是一个人加油奔跑,从古跑到今,越跑越有劲,越跑越自信。孔子弟子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承上(从炎黄到尧舜)启下(开启儒家道统),隐喻中华文明。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较之其他三大文明的特点是“未坠于地”。而“坠于地”的文明只能靠考古挖掘工作才能知道其历史。“文武之道”依然在我们现代人身上。两千五百年前孔子说的“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语延续到了廉政干部身上。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延续到了教育者身上。之所以延续,“未坠于地”,是因为它们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经由大师荟萃,传道弘道,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壮美和强大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塑造着中华民族。唯有在历史上创造出辉煌文化的民族,才能体会到民族复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深远,传达出了民族的心声,这就要求将教育现代化事业纳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使中国教育现代化再上新台阶。民族自信心扎根于历史文化传统,没有这一土壤,将丧失国家文化软实力,无力招架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势,就会动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是文化传承活动,使“文武之道”香火不断。传中国文化之香火于天下,是教育者兴文化的历史使命。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要让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道虽在,不去弘扬就会颓废。要像接力赛一般,学生要接住“道”的接力棒,不让其“坠于地”。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继往开来,不断创新,使学生树立起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因此,要在兴文化中增强教育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展形象: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使教育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展形象具有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大智慧和大作为。对于教育者来说,展形象就是在马克思所说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世界舞台上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使教育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今天,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性个人”的性质。然而,这种人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性个人”,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性个人”。我们的教育强国不是建设一个追逐资本的、西方式的、霸权的强国,所培育的新人不是像资本主义培养的“世界历史性个人”那样为追逐世界霸权的目标效力,满足于资产阶级对于资本增值的需要。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个人”理解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增值的剩余价值秘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利用资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服务,在确保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不受侵犯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创造互利互惠的共赢关系,为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贡献。
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论述的人民性体现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个方面,它们彼此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教育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通过举旗帜而聚民心,使学生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要在聚民心中育新人,为学生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让他们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民族复兴也是文化复兴,要在育新人中兴文化。教育者要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筹划工作,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服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李瑞瑞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18BKS15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