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5月16日,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汇集知名企业、慈善组织、高校学府、主流媒体等近3000位热心公益人士共聚一堂。中国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广东省副省长张虎做了重要致辞。
中国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表示,实现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五力归一,既是互联网公益慈善发展到今天的成功经验总结,也是确保今后互联网公益慈善能够固本强基的重要原则,也是互联网公益慈善砥砺拓新、行稳致远的重要理念。同时,他对腾讯公益等互联网平台的贡献予以肯定,他指出: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正在成为潮流;日捐、月捐、零钱捐、一对一捐、企业配捐等形式新颖的捐款种类方兴未艾;行走捐、阅读捐、积分捐、消费捐、虚拟游戏捐等创新方式层出不穷。
他表示,互联网公益慈善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实惠,互联网上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80%以上服务于扶贫济困,80%以上服务于基层群众,给老百姓带来切实帮助。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正日益深度融合,形成了鲜活的“中国样本”,并不断走向世界。
广东省副省长张虎表示,腾讯秉持科技向善的价值理念,利用企业创新优势和理念,打造全新的互联网公益模式。目前广东慈善事业欣欣向荣,互联网公益蓬勃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以《再谈理性公益,科技向善》开场演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姚基金创始人姚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全球助理执行干事Ute Klamert等嘉宾出席,并从不同角度围绕大会核心议题做了主题演讲,畅谈各自在科技与公益融合之路上的探索与感悟。
陈一丹:理性公益科技向善,打造互联网公益的中国样本
作为“理性公益“理念的创建者,陈一丹回顾中国公益十多年历程时表示,互联网成功激发上亿人的公益激情,同时开启了关于“如何把一时激情升华为持久理性”的思考与探索,并提出数字及智能化技术已将公益推上新时代的起跑线,而“理性公益,科技向善”正是这场公益马拉松的指路牌。
从公益2.0到理性公益,腾讯公益不断推动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过去二十年,腾讯自身也不断成长,通过技术应用、信任构建和文化沉淀,为中国的脱贫攻坚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这是一家科技公司主动承担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开创性探索的过程,也形成了一份互联网公益的中国样本。
当谈到理性公益时,陈一丹表示,理性首先来自于思考。 理性还需要慈善组织以及互联网公益平台做好自身的制度建设。
仅基于个体情绪的冲动型行善,往往流于一时或一事的付出,却难以持久;如果技术并非用于“向善”的事业,其负面影响会被加速放大。陈一丹特别强调“数字时代公益发展需要理性”。真正的理性公益需要在思考和平台做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引导捐赠者抛弃施舍心态,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与道德要求间找到平衡,让人们理解与尊重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逻辑,让善意结出善果。
陈一丹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阶段,如今物质条件、技术条件俱备,也在不断更新升级,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科技向善,如何让公益成为一种价值观、思考方式和一种生活方式,在人性层面成为源泉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坚信的领域身体力行。
周其仁: 理性公益价值挖掘,从效果检验动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要让政府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就意味着政府要收更多的税费,如果不增加税费,政府的赤字就会过高,给长期财政造成压力。税费提高之后又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这个两难问题大概会长期伴随着我们从中等收入国家往高等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政府减少税费,同时又可以不增加财政赤字的压力。这是整个国民经济、全社会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公益活动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公共财政要解决的问题,但它又不动用公共财政资源,而是动用了另一个资源——整个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人的公益之心。这个力量放到每个单个人身上都不大,但是汇聚到一起,在宏观上就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力量。这恰恰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不用政府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也不需要承担更多的税费。
理性非常重要。理性公益有很多含义,其中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要从效果来检验动机。因为爱心常常是动机、侧隐之心、同情心、给社会做点好事的心。理性公益的思维方式其实对我们动员资源解决任何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仅仅有好心,完全不顾效果,那么最后能帮助的范围、广度、力度都是有限的。
沈南鹏:资本之于公益与商业融合的众多可能
提到商业,很多人都知道红杉资本见证了中国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从 0 到 1 的成长历程。对于公益与商业的众多可能,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同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实践。他认为:公益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关注的事业,在中国做公益有几大优势,第一我们有科技赋能,可以帮助公益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公益和大众可以深度连接、下沉渗透和广泛覆盖;第三是理性公益正得到格外重视。对于企业家来说,在关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还应该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思考如何将商业与公益进行结合,实现双赢。
秦朔:公益趋势观察,从散财之道到创新之路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现实提出越来越强烈的公益需求,公益将是21世纪最具创造性的事业之一。中国的慈善、公益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但因发展速度的迅猛导致其在行业规范、行业良性发展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正如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所言:新时代需要大公益观,新公益观,创新公益模式,推动公益创新,“科技向善”的互联网则是公益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秦朔提出只有让公益成为全社会的DNA,我国公益才能有大发展。从“募捐型公益”到“社会的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让一切组织成为公益价值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普通公众也应该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实现从“捐”到“创”的过渡。
姚明:参与、陪伴让公益成为更有效的服务
作为姚基金创始人的姚明以神秘嘉宾的方式“空降”峰会。回顾姚基金的公益历程,姚明表示,十多年参与公益更多的是一个从认识到行动,再到理性思考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沉淀才能感觉到它的意义,也让他从最初简单的服务,即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需要帮助的群体,转而深入思考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更有效的服务。
谈及在发起成立姚基金初期对公益的模糊,到如今坚定的理性思考和公益实践。姚基金早已从最初的灾后支援转变为乡村体育教育,通过全新的乡村学校体育支教模式,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在强身健体中享受到运动的快乐。特别是,针对姚基金“以体育人”的公益理念,姚明表示体育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规则意识、公平竞争与团队协作。而且在收到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反馈后,自身对“以体育人”也有了新的认识,将“体”理解为体验,让孩子们去体验未知的世界,体验喜悦和挫折,而这些也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和参与也让姚明更深刻的体会到“慈善的付出不仅仅是捐赠现金或支票,更重要的是拿出时间去参与过程。时间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如果都能拿出时间奉献给公益,人人公益才能走得长远。”
公益是科技的软约束力,“科技向善”理念的本愿是解决社会问题、造福人类大众。只有让更多领域的公益人士参与进来,才能为“科技向善”带来更多可能性。对此,腾讯公益早有尝试。这不仅是因为各界领袖自带影响力与传播性,更因为这些人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自身领域的深度理解、广泛的人脉与资源,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将所在行业商业模式、产品运营与公益进行深度融合。这也是腾讯公益搭建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99公益日等平台的核心动因。
未来,腾讯在开放自身产品和连接能力助力公益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将持续发挥其作为“连接器”的正向杠杆作用,吸引和凝聚更多跨界大咖和社会群体为中国公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为脱贫、扶贫等社会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实现“人人可公益”,并呼吁每一位爱心人士加入“中国样本”的公益行列中来!
Ute Klamert:技术服务于世界上更多有需要的人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组织,致力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饥饿问题。借助技术的力量,世界粮食计划署也在寻找更多新的解决方案来优化和改进工作,实现零饥饿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Ute Klamert在演讲中表示:当科技越来越成为我们为全球饥饿人口服务的核心,“数字转型”正在帮助我们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比如,移动技术帮助我们了解哪里是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监察不断演变的情况,设计更有效的基于数据的干预措施;数字身份识别帮助我们确认谁是我们最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量身定做帮助计划;移动资金将人道主义现金援助转移给最有需要的人。我们相信,充分利用新技术的方法已经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并将持续提高我们的运营效率,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