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乡村振兴:绘就新蓝图 下好全盘棋
2019-04-02    来源:天津日报

  从制度创新供给、要素市场配置、合作入股共建等方面,化解农村治理能力偏弱的难题,实现乡村振兴。

  重要支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2017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54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仍有不少村庄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干部在村庄治理过程中有心无力。当前,仅仅依靠财政资金往往无法满足村庄发展需要,于是,农村集体收入就成为村庄建设和治理的重要支撑。

  一是以国家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实现制度创新供给。推进农村农业改革首先要破除制度障碍和体制机制约束,天津要抓住国家赋予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试点机遇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四区两平台”建设,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二是以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平台,实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在破除土地、户籍等制度性约束之后,天津要继续以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平台,逐步完善农村产权改革、农地流转、农村资产交易以及农村招投标等服务平台建设,从而实现农村各类资源和要素的公开公平公正交易与市场化配置。

  三是以多种形式合作与联合为手段,吸引资本投入农业产业链。农村各类资源和要素实现市场化合理配置之后,关键要搞清楚这些资源和要素配置给谁以及相应的经营方式问题。现阶段,单纯依靠农民和村集体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多种类型的合作与联合形式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土地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基础上,要主动吸引外部资本投入农业产业链之中。

  四是以建设高质量农产品供给能力为内容,培育拓展市场空间。有了通过入股联合形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下一步需要着力为农产品销售拓展市场空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要。当然,乡村振兴不仅要依托农业,更要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发展依托于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和农家风光的乡村旅游等产业,不断拓展乡村市场发展空间。

  五是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共建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实施好制度创新供给、要素市场配置、合作入股共建、产品顺应需要等举措的目标是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进而实现村庄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这里的农村集体经济是指由村集体、农户、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共建的新型集体经济。这样做能够借助各方的优势和力量,以适应市场需要和人民需要为导向,使得相关产业发展具备自生能力,从而持续为村庄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持。(作者 张海鹏 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约研究员)

  需要打通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跨城乡、跨区域自由流动。

  内生动力: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机制

  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市这样典型的都市型农业中,普通农户的数量仍然占所有农业经营户的98.37%,且有80%的耕地由普通农户经营。大量小农生产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不仅是农业大省,且在天津这样典型的都市农业同样存在。大量的分散的小农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有必要不断积极探索有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机制,才能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加强农村社会化组织程度: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存型农业,通过提高分散农户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是增加农业生产的利润来源。

  一是既从事生产,又从事运输、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小农户是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有必要成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系列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组织。提高农业农村市场化程度形成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配套措施。

  二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现代化的分工和专业化,改变农业生产大多数处于小而全的状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优势,防止重复建设,小而全。加强分工协作、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法则。

  三是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产业链条脱节,导致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有必要尽快落实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

  构建区域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实现资金人才跨区域跨城乡流动机制。农业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但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的人才流失严重。因此,从现在来看,仍然需要打通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跨城乡、跨区域自由流动。

  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未来农业生产主体,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人才。资金与人才进入农村领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能够获得至少与城市相同的生产要素回报率。因此,应该配合相关制度出台吸引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服务于“三农”工作。

  其次,发挥农村产权交易所功能,盘活农业存量资源、资产,提高闲置农业设施的利用率。对于已经取得与城市户籍和等同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的进城农民,可以考虑允许其转让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等,与市民同等对待。

  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城乡与区域一体化的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市场,并尽可能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确保投入农业领域的生产要素回报率等于甚至略高于其他行业是加速乡村振兴的关键。

  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并不矛盾。为此,我国实施了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初步实现了“市场定价、差补分离”。从下一步的措施看,一是要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户经营的边际效益;二是要实行差别化的、更精准的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率;三是要强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组合,促进农业信贷、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作者 刘祥琪 系天津师范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强化乡村振兴资金保障,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重要基础: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抓好产业兴旺对于加快实现天津乡村振兴总目标、深度调整与再平衡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重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强化乡村振兴资金保障,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财政支农支出,优化财政供给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注重健全“制度执行、报账审核、绩效管理”等资金监管体系,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基于广泛调研,有计划、有步骤、分类别地提炼乡村产业发展所需要素和符号,积极引导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一方面将乡村绿色资源变成城乡都能获益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品质,优化功能;另一方面,逐步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乡村自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能力。

  三是注重科技发力,推进“互联网+”助力产业振兴。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渗透乡村产业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推动现代科技要素和乡村产业对接,推进乡村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生态资源等要素配置手段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精准智能管理,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供需结构优化,生产率提升。

  四是以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为契机,深度拓展我市乡村产业外向发展空间。树立大市场、大开放、大发展意识,以滨海新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借助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强同“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及相关地区涉农产业投资合作,鼓励天津涉农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形成市外建基地、市内搞研发、海内外拓市场的开放型发展格局,在京津冀、环渤海、北方甚至全国、世界范围内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从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拓展天津乡村外向发展空间。(作者 秦静 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区划所副研究员)

  从顶层设计、要素供给、镇企合作、品牌建设等方面高标准创建田园综合体。

  发展模式:培育创建高水平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但田园综合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粗放式、单一化、低水平发展问题突出。推进我市田园综合体高水平发展的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 规划布局上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与农业园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规划相融合。

  二是加强要素供给保障。 资金、土地和人才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核心问题。第一,加大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融资支持。整合各类涉农扶持资金,建立天津市农业投资基金,吸纳社会资本加入。第二,加大对田园综合体的土地供给。利用我市四区两平台建设之机,深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通过合并调整、互换、租赁、反租倒包、股份制、土地信托服务等开展土地流转。改革农用地使用政策。细分土地功能用途,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独设立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企业等辅助设施用地指标以及可硬化道路指标,简化农用地转用途办理手续,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第三,建立常态化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紧缺人才培养。建议成立乡村学院,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涉农区成立乡村学院,各重点乡镇设立分院,常态化开展农民学历教育、职业农民培育、职业经理人和经纪人以及村干部培训等工作,优先培养田园综合体创建各类紧缺人才。

  三是采取镇企合作方式。第一,借鉴城市综合体营建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原则,采取镇企合作方式,与各类专业化企业合作,打造产业(农业、文旅、地产)与社区相融合的多功能田园综合体。第二,区政府引导鼓励城市金融、教育、医疗、邮政、商贸物流、住宿餐饮企业在田园综合体设立分支机构或代办处。第三,借鉴江苏无锡阳山镇经验,村镇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打造电商田园综合体,拓宽特色农产品、休闲旅游产品、养老养生产品的销售渠道。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一是强化田园综合体品牌创建。以农业特色镇域或规模化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片区)为依托,抓住小镇或片区的特点,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田园综合体。二是强化田园综合体主题形象宣介。拓展品牌宣传渠道,打响品牌特色,扩大田园综合体知名度。三是建设京津冀田园综合体网络平台。依托网站实现京津冀区域田园综合体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吸纳田园综合体客户群。四是加快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供给。完善交通体系,在规划通镇、通村公路时优先修建田园综合体道路,完善田园综合体与城市之间、村镇之间道路设施建设。(作者 刘洪银 系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乡村景观建设要呈现乡村人文之美,为乡村振兴提供田园质朴的传统支撑。

  抓手:乡村景观建设

  相对于城市景观,乡村景观是乡村人文、经济、环境、社会等现象在地域单元上的综合表现。建设好乡村景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是乡村景观建设要呈现乡村人文之美,为乡村振兴提供田园质朴的传统支撑。

  首先,乡村景观要建设村落生态,保留、还原、维护村庄的格局和肌理,特别是优秀民俗文化、技艺等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体验到乡土文化的醇厚。其次,乡村景观建设要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元素。只有传统乡村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才能够使乡村因先进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乡村景观建设要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既表现出精耕细作的传统,又告诉人们未来的农业往哪里去,实现“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二是乡村景观建设要呈现乡村产业之“旺”,为乡村振兴提供“接二连三”的物质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不仅农业发展要现代化,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也要现代化。因此,乡村景观建设不能仅局限于第一产业,还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延伸乡村景观的功能,向功能要产业、要特色、要动力。乡村景观建设中要实现“一产”和“二产”的融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实现“一产”和“三产”的融合,打造乡村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品牌;要实现“二产”和“三产”的融合,提供乡村特色的物质和文化产品,延伸乡村景观的体验性。乡村景观“接二连三”建设的基本路径是搞好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的组织化建设和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产业景观化。

  三是乡村景观建设要呈现乡村环境之“绿”,为乡村振兴提供田园宜居的生态支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产业兴旺的重要特征。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布局。把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融合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出发点,下好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一盘棋”。营造农业景观必须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降低景观中的人工成分,突出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挥环境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深化“两山”理念践行,将生态宜居融入产业兴旺,使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都具有可持续性。

  四是乡村景观建设要呈现乡村社会之“和”,为乡村振兴提供文明治理的秩序支撑。

  乡村社会和谐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实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相融合是乡村景观建设的社会基础和重要标志。新时代我国“乡风文明”既应体现我国历史传承的乡村农耕文明,又应体现以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明,是我国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与发展的“乡风文明”。(作者 杨东方 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教授)

  着力构建与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相配套,满足乡村振兴要求的物流服务体系。

  纽带:构建物流服务体系

  农村物流深刻影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是联系城乡、联结产销的重要纽带,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创新农村物流配送模式。合理规划区、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布局,加强农村物流干线网络体系建设。整合邮政、供销、交通、商业等部门和行业物流资源,构建多部门、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当地超市、便利店、农家店等资源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网点,完善末端物流网络。推进物流配送企业联合布点,实现网络互联、节点共享。加快布局城乡一体化配送市场,积极推进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发展城乡生鲜冷链运输专业物流服务,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通道。

  二是培育农村物流运营主体,打造农村物流品牌企业,引领行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储运、农产品电商、农资配送及农村商贸流通、物流运输的各类市场主体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大力培育与电商、农业融合发展的物流企业,扶持面向农村的物流服务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农村物流品牌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对农村物流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其为核心延伸农村物流服务链条,构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三是以信息化带动物流的现代化,构建广覆盖、高效化的农村物流信息网络。整合农业、供销、邮政等相关部门及各级农村物流节点的信息资源,建设区级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综合性农村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加强农业生产企业、农村物流企业、农产品电商平台与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通过信息的互联共享和有效联动,科学指导农产品合理种植与布局,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实现对农产品加工、仓储、配送等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四是加快培养面向农村的物流专业人才,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较强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培养面向农业农村、城乡对接的物流管理和操作人才、物流信息人才;培养能为特色优势产业对接互联网并提供物流服务的电商物流人才。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为发展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物流产业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作者 张晓林 系天津农学院物流管理与工程系主任、教授)

  以法治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基本保障。

  保障:乡村法治建设护航

  乡村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以法治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政府服务、组织、动员能力弱化,村民自治机制发挥作用不力等问题。亟待加强法治在构建和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方面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探索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做到法治先行,为“一肩挑”提供制度保障。将法治精神融入村规民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等社会规范之中,提升德治水平,促进“三治”结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二是以法治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执法监管上水平。当前,部分农村地区打击电信诈骗、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黄赌毒盗、非法宗教等社会安全突出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对农村执法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健全乡村行政执法机制,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行力量下沉。进一步完善乡村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对执法工作的监督,提升乡村执法队伍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对各类违法犯罪依法严惩。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三是以法治建设保障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在立法方面,农业农村立法相对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明显滞后性,“三农”立法供给不充分。加强乡村法治建设首先要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探索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等要求,增加相关法律供给,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最大获益者。

  四是以法治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法律素养建设文明乡村。当前,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权威弱化,仍是影响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只有形成良好的乡村法治环境,才能有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所以,亟待加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在乡村的法律服务全覆盖。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宅基地使用、消费维权、劳动合同等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继续加强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工作站、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法律援助进农村、法律顾问进农村,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切实用法律帮助农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增强法律服务工作的主动性,使农民“找得到法”“用得起法”“信得过法”。推动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自觉,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作者 刘志松 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研究所负责人)

  乡村文化需要在“摸清家底”、寻求“活化”路径、激发主体活力等方面统筹推进。

  助力:乡村文化发展

  文化振兴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尤其重要的助推力量。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助力我市乡村的全面振兴,现阶段需要在“摸清家底”、寻求“活化”路径、激发主体活力等方面统筹推进。

  一是实施天津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眼于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借助历史上“北直隶”和“畿辅”区划地相近、语相近、人相亲等天然优势,以广博深厚的乡村文化为突破口,提高和拓深三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融通,一方面超越当前行政区划造成的文化藩篱和割裂局面,另一方面在“近代天津”和“都市天津”之外追溯和还原“古代天津”与“乡村天津”。基于这样的理念,进一步整理涵盖蓟州、宝坻、宁河、静海以及明清时期“天津府”辖治等在内的乡村文化资源清单。并通过实施天津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乡村历代文献典籍、传统文化遗产等,加以搜集、整理、研究与阐释,旨在梳理文脉承传,把握根本特质以及全面摸清真实客观的乡村文化家底。

  二是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多维度“活化”。借鉴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成熟模式,引导当地现有文化的原生活力,将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相结合,在天津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成果基础之上,促使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创新性的“三化”: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化;二、以公益性为主的事业化;三、意在熏陶和教育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的生活化。

  三是提升参与主体的文化自信与发展动力。积极协调三大层面的社会力量,政府主要负责提供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市场通过公平竞争引入资本运营和现代化管理,智库研究机构和民间学术团体则予以知识性和中介性的“外脑”援助,以此培育越来越多的新乡贤和“能人”,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激发当地村民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