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互联网,为公益打开一扇窗
2019-02-23    来源:光明日报

       公益,从高处看是文明的根基,俯下身看是每个人内心善良的底色。

       从《史记》载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到互联网时代,大家在手机上点击、移动支付便能完成对需要帮助人的救助,悲悯这一人类天赋本性的反映在历史演进中绵延。

       从封闭到透明:互联网公益进入“全民参与”时代

       最近,北京的李女士收到了水滴筹发来的年度捐款总结报告。一年来她共在平台捐款2320元,捐款项目各有不同却不乏共性——“他才6岁,不幸身患右侧顶枕交界处肿瘤,救救我的孩子”“清华女博士为父亲筹款,结肠癌请不要带走父亲”“女儿才一岁,刚驻足这个世界,不想失去她”等等。做了母亲的她总是容易为世间亲情与别离所感动,“眼窝浅,看到朋友圈发的需要捐助的项目我就想捐,也算是为孩子积福”。而姚女士选择的捐款平台更多集中于腾讯公益,“敦煌供养人”“小朋友画廊”“迟到的婚纱照”“关怀深山独居老人”“共产党员一元捐”等项目中都有她的驻足,“这些项目不限于个人伤病家庭的不幸,而是将眼光放得更宽更远,甚至看到一些项目介绍后,我才想起原来有那么多特殊的群体也需要关爱”。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参与,互联网公益近年呈现出喷薄发展的态势。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11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992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1万条,35.7亿人次网民关注和参与,在线筹款总额超过9.8亿元,其中腾讯公益筹款4.15亿元、蚂蚁金服筹款3.2亿元、淘宝公益筹款1.67亿元,同比2017年上半年增长30%。而在腾讯公益平台实时跳动的数字显示,截止到发稿时已有超过2亿次爱心捐助,捐款总额达到50亿元,51502个项目获得了帮助。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如此表述。时光回溯到11年前,业内一般认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互联网公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汶川救灾期间,通过门户网站、论坛、微博、QQ群等互联网渠道,赈灾捐款、网络寻人、哀悼祈福等活动凝聚起了救援的强大合力,而随着各类公益基金会迅速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开通募捐通道,一个全国人民向灾区奉献爱心的重要通道开辟完成。

       2014年的冰桶挑战更是将互联网公益推向了另一个发展阶段。活动的参与者需要把一桶冰水从头浇下,并拍摄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同时也可以向三位好友发起同样的挑战,如果对方不接受,则需要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俗称渐冻人)公益协会捐款。由于独特的趣味性、创新性,这场活动迅速从美国蔓延至中国,渐冻人这一罕见病症逐渐为大家所了解,募集到的善款是往年的数倍,这是互联网融入传统慈善的一次成功尝试。

       互联网快速、高效、公开和透明的特性,使其与公益一接触便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有价值的公益慈善项目借助网络平台直接诉诸大众,大大提升了信息流转速度,缩短了传播链条,打穿了社交圈层;而借助网络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让互联网公益不再仅仅停留于信息传播的环节,而是深入到了捐赠环节。

       以前,很多人觉得站在舞台上举着巨大支票的善行才是公益,而今天,当我们浏览朋友圈、使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浏览身边的募捐活动信息,利用碎片时间与小额捐赠轻松实现“想捐就捐”的目的。

       拆除时空壁垒的互联网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加入了催化剂。

       从感性到理性:互联网公益成为生活方式

       每天晚上,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石辉就会向微信好友发送信息:求步数。他随即向朋友们发送一个名为“一起捐步做公益”的链接。

       这几乎成为他几个月来的必修课,公司伙伴、客户、朋友、家属组成了临时的战队,将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数捐出,支持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项目。“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团队凝聚力,还客观上倡导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支持这样的公益项目。截至目前,我已经筹集了15亿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让石辉充满斗志的这个项目,参与者捐出步数,参与企业根据相应的配比捐出善款帮助特定人群,这样双向的交互与互动,营造出一种每个人身体力行、置身其中的参与感和新鲜感。仅2018年就有7.8亿人次通过这个项目捐出11.7万亿步,有2000家企业配出资金3.65亿元。

       资深公益人张文喆对此表示了肯定:“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在为非营利组织拓宽筹款渠道的同时,也为公众参与公益捐赠降低了门槛。最为突出的是很多公开募款平台打破了以往单一先进捐赠的公益参与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诸如捐步数支持公益、蚂蚁森林收能量种树等,这种具有趣味性、参与性和社交性的公益参与方式扩大了参与和传播公益的群体,也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公益项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采访中,一些爱心人士提及了“小朋友画廊”互联网公益项目。36幅自闭症患者的画作配上作者亲自录制的感谢视频,点击屏幕中的“一元购画”就可以获得画作的高清数字版。全新的公益模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大家纷纷在朋友圈转发,短短1天之内,就有580万人次参加,1500万元的筹款目标轻松实现,而在这背后不仅仅是悲悯。发起人在复盘项目时曾表示:“我们展示给公众的不是苦难,而是孩子们的生命和活力,他们用艺术表达自己。这是公众自身认知的提升,帮助别人有很多途径,通过扩散让更多人知道并接纳这个群体,也是一种公益参与。”

       互联网公益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着。过去,人们关注苦难,而现在大家更关注苦难背后的乐观与坚强。“互联网使得公益行业的边界被打开了,变得丰富多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进一步表示:“公益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命传播,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帮助自己,当自己能够理解更多事情的时候,生命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无序到有序:互联网公益要行稳致远

       互联网给公益打开了一扇窗,其中难免有芜杂的声音。

       一些家庭经济情况尚可的求助者隐瞒房产、存款,一味将悲惨晒于公众面前引发了不信任,平台把关、资金使用透明度也受到了公众质疑。中国互联网公益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公益生态的成熟度与专业度、公益项目的信息失真或夸大、低效执行与反馈等问题,是相关监管部门、行业从业者和公众都需要思考的。

       2016年3月16日,我国首部慈善法正式通过,网络募捐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在慈善信托体系确立、互联网平台规范发展、公开透明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些监管细则有待进一步落实与完善。

       2018年10月19日上午,爱心筹、轻松筹和水滴筹等联合发布《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倡议书》和《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其中明确,个人在网络平台申请大病救助时,原则上单次求助金额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求助人对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要真实、全面、客观进行说明,包括工资收入、房产、车辆、金融资产、医疗保险等信息。

       在最近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陈一丹则提出了理性公益的概念:“如果说过去互联网公益成功激发了大家的激情,那么下一个十年,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用户的一时感动升华为持续的‘理性公益’习惯。”培养公众在捐款时多想一秒的习惯,用更慎重而有力的决策参与到每一次的捐助行动中。同时,公益组织要加强对公益项目的审核,建立起扎实的信任与口碑,让每个用户能够真切感知到善款被最大化利用。

       自律、监管、提高公众意识,唯有如此,互联网公益方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杜子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