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友撰文质疑公益机构,这样的人我希望越来越多
▲新京报漫画/陈冬
据公益时报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公益行业的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转发一个名为“dangpu”的匿名作者写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直指某些公益机构和公益人、对相关公益项目执行情况和财务数据予以质疑,内容犀利且充满火药味,在公益界掀起轩然大波。
匿名作者的言语,可说华丽也可说浮夸,可说尖锐也可说刻薄。他在文中注明,一些数据上故意给错是特意设置的陷阱,用以检验被批评方是否有认真复查回应。
对匿名作者的行为,公众评价截然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他是“揭黑英雄”,一部分人痛斥他是一个躲在暗处臆想的“阴谋论者加精神病患者”。
就此事而言,我比较认同前者。长期以来,中国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偏弱,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途径,就是公开透明,接受来自政府、社会的监督。就此而言,“dangpu”对公益项目的质疑,是在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监督职责。
这种文章无论作者是谁,能力水平如何,或者文风如何,其核心是对公益组织的一次监督批评。而面对舆论监督,有公益组织面向社会阐述解释有争议的事实,检视和回应自己是否真有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涉事公益组织面对公共批评监督的正确态度。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dangpu”的批评,也有公益组织和从业者失去了平和,转而攻击批评者,将公共问题变成个人恩怨。
2019年春节前夕,公益组织的一些微信群里频频有人转发另一篇文章,试图证明“dangpu”是一个主流社会的失败者,缺乏专业能力,怀着巨大的恶意和阴谋泄愤,这样的人对公益组织的批评不可信。
这篇文章让人感受不到回应的诚意。揣测质疑者的动机、能力或者人品这些与批评本身无关的元素,明显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第一目标,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为核心诉求。
作为参与公共事务的公益组织,用开放平和的心态面对批评和监督,本是常理。攻击提出批评的人竟然能流行,反衬出公益组织受到的监督批评太稀缺,还不习惯于被监督和批评,从而缺乏谦卑和诚恳的基础品格。
作为公益从业者,我希望这个社会更加美好,人性更加美好。用坦荡阳光的心去做事,也同样需要用坦荡阳光的心去面对批评质疑。
尤其是对以慈善活动为主题的公益行业而言,接受社会的监督批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切实践行这一理念,而不是躲在道德光环的背后,用充满戾气的方法去面对批评。用阴谋论将批评认定为阴谋论,放弃了用爱和包容去追求美好的初心,违背了公益的初心,暴露了一些公益从业者还配不上其背后的道德光环的事实。
对公益组织而言,接受社会各种角度的监督和质疑,本应成为一种常态。如今,遇到质疑就暴跳如雷的反应,反而映衬出,如今对公益组织的监督不是太多,而是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希望“dangpu”这个群体可以越来越多。
□昊晟(公益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