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2018年10月22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发起的“乡村振兴行动网络”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党委书记查晶,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邓国胜,河北省涞水县南峪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徐术亮、北京大学青年智库学会理事长张玺等社会各界专家与新闻媒体、高校学生等近百人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分享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到2020年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挂念在心、亲力亲为组织领导实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重要时代使命、重点百年工程。未来三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期,乡村振兴行动网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机衔接,致力于搭建社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新闻媒体等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平台,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社会氛围,汲取乡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推广乡村发展模式,推动乡村发展趋势,并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在活动致辞中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没有贫困地区的脱贫,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乡村振兴要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长期发展。在脱贫攻坚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是找准的契合点,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找准增长点,从产业扶贫、产业升级、产业融合,乡村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入手,有效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汇集社会各界力量多方发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表示,乡村振兴是一个特有的中国问题。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有别的分立体系与改革开放之后的民工流动及城镇化大潮。这两个历史背景,决定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所以适合中国的道路,是需要保留和维护乡村,但同时提升乡村的生活水平。最后提出与扶贫基金会合作的乡村振兴行动网络建立,为社会学系的乡村研究、案例调研和政策评估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发挥作用空间。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介绍了乡村振兴行动网络成立背景和研究出版《年度乡村振兴观察报告》;打造乡村振兴领域知名学术研讨平台和实践经验交流推广平台,举办“乡村振兴行动与发展论坛”;着眼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以大学生、基层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为主体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联合各方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农民生活各个方面探索推动乡村发展合作的创新机制等四方面工作。
国家农业农村部张红宇司长,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等主管部门领导和学者就乡村振兴在政策、战略、模式等相关方面做了主题演讲,阐释了当前环境下乡村现状、面临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乡村发展的展望。随后,由清华大学邓国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晖临教授等来自理论界、实务界的专家,北京大学青年智库学会理事长张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任鹤坤和来自河北省南峪村村民代表徐术亮纷纷围绕乡村振兴进行了讨论,通过论坛的思想交流探讨乡村在新时代,新时期下的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汇集社会各界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北京大学的这一合作,将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将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乡村项目的经验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国内顶尖的社会专业研究能力优化配置、更好融合、共同发力、探索创新的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