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执著做治沙的候鸟 只为一片青青草原
2018-08-13    来源:公益中国网

公益中国网讯 38岁的蒙古族汉子贺西格都仁(以下简称:贺西格)是宝绍岱诺尔治沙基地的当地负责人,从2008年开始每年6到8月都要把自家的牧场托付给别人照顾,自己跑到离家200多公里以外的宝绍岱诺尔,参加盐碱干湖盆的治理工作,这一跑就坚持了10年。

图片1.jpg 

治沙缘起 只因对家乡草原的爱恋

2002年,贺西格从内蒙古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前往日本进修。学习工作了4年之后,本以为已经融入了现代都市的贺西格,觉得自己还是割舍不下故乡的草场、蓝天、白云,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工作,回到了内蒙古大草原,那个他思念已久的家乡。

让贺西格没想到的是,许久未回的家乡已经变得满目疮痍,由于气候原因,一些咸水湖已经干涸,盐碱尘在大风的裹挟下,肆意破坏着周边的草场,其中便有查干诺尔宝绍岱诺尔。贺西格清楚的记得,在他一年级时,宝绍岱诺尔湖是一个非常大的湖泊,其中一条给湖里提供水源的大河水面宽阔,每次他到河对面上学都要靠渡船如今,别说大河,湖水都已经干涸了。

“2006年看到宝绍岱诺尔湖时,干涸的湖床上只有一层厚厚的盐碱尘,大风一吹,盐碱尘像炊烟一样腾空而起,周边的人,牲畜都呛的睁不开眼睛。更严重的是,盐碱尘落在草场上,草皮很快就枯死了,变成了荒漠。”谈起当年草场的样子,贺西格依然心有余悸“草原是个生活悠闲的地方,只要有草场,有雨水,草原人民就什么都有了。可草场没了,草原的生活就无以为继了。”

贺西格还了解到,原来受到盐碱尘危害的除了牧民,还有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北京、华北等城市。

就在贺西格痛心于草场被破坏而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北京现代也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同现代汽车、现代中国、公益环保组织生态和平亚洲一起与正蓝旗政府开展合作,开始了在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治理的项目。消息传来,贺西格觉得看到了希望,于是安排好自家的牧场,每年参加治沙。

 

不忘初心 开启十年治沙

治理盐碱干湖盆是一个没有先例的工作,没有成熟的技术路线可寻。贺西格和志愿者们尝试过多种方式,最后发现,在盐碱地上人工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不仅可以有效压制盐碱尘,而且碱蓬还有很强的自我繁殖能力,只要在种植地的下风口埋设好沙障,让碱蓬的种子落地,一场大雨碱蓬自己就可以成片的成长起来。

种植碱蓬可以用机械化设备进行种植,而埋设沙障就只能靠人手工操作。内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人手和水源一样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多亏了北京现代和现代中国组织了员工和高校的志愿者来到内蒙和我们一起进行沙障的埋设工作,为治沙工作增添了生力军!贺西格笑着说道。

经过6年多的努力,2013年查干诺尔的治沙项目完成了5000万平米的植被覆盖,原本荒芜的盐碱干湖盆重新恢复了生机,查干诺尔治理结束之后,贺西格和治沙团队一起转战到了新的战场—宝绍岱诺尔,这也正是贺西格的家乡。

图片2.jpg 

在宝绍岱诺尔,治沙团队沿用查干诺尔的办法,继续在盐碱干湖盆里种植碱蓬,但很快出现了新的问题。宝绍岱诺尔的地址条件和查干诺尔不同,这里一旦下大雨,湖盆里就会聚集十几厘米深的水,而这些水在天晴后几天或者几周就会蒸发。就是这短短的时间,足以淹死已经生根发芽的碱蓬。

贺西格和治沙工作者们一起攻难题、想办法,从周边的生态系统中,选择了芦苇、红柳和碱蓬进行交叉种植。这样不论湖盆底部是否有水,都可以有效的植被覆盖。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红柳等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宝绍岱诺尔也可以种植,这样可以弥补碱蓬、芦苇都是草本植物的不足。就这样大家在宝绍岱诺尔开启治沙2.0模式。

治沙过程中,贺西格表示志愿者们都是能吃苦耐劳的好伙伴,在治沙作业现场,没有一点可以遮阴的地方,在内蒙8月的太阳炙烤之下,地表温度可以达到40度以上,而且盐碱粉尘随时会呛的人睁不开眼睛,无法呼吸;种植芦苇还需要在湖边泥泞的淤泥中进行作业,志愿者的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一旦陷入淤泥,可能双脚拔不出来,也有可能一双鞋子就此“捐躯”。

同时,志愿者们的生活条件也是极其艰苦,由于治沙基地在草原腹地,生活设施只有临时搭建的蒙古包,他们晚上只能睡在蒙古包的地上,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也只有三瓢,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用水,洗头、洗澡成为一种奢求。即便条件艰苦,志愿者们也没人叫苦喊累,在认真完成治沙工作的同时,还会将生活垃圾带回城市处理,尽最大限度的保护草原。

在谈到治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贺西格一再表示,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先进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份朴素的对草原热爱的初心和对于环境的责任,而这份初心和传承,尤其显得可贵。

 

播撒治沙之种 收获的不只青青草原

十年的坚持,贺西格和志愿者们的付出也有了回报,“这一片是2014年种植的碱蓬和芦苇,你们看,前几天的大雨,这里的芦苇都已经长起来了” 贺西格指着一片芦苇丛说,“2013年我们刚来的时候,为了保护治理成果,我们在盐碱地和草场中间拉一道铁丝网,铁丝网里边全部都是盐碱地,现在你们看,里边也开始有了植被的覆盖,草原在扩张,荒漠在退缩”。

目前,贺西格与北京现代的志愿者们已经亲手打造出了250千米的沙障沙障带,在查干诺尔、宝绍岱诺尔两地共恢复9000万平方米的植被覆盖,更在查干诺尔湖打造出全球范围内草地恢复面积最大的单个地区。借此“愿天空不再扬沙”的共同理想正在逐步实现,在卫星图片中能够看到湖盆区域已由前几年的一片褐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

不仅如此,十年间查干诺尔、宝绍岱诺尔不仅收获了青青草原,收获了4000多名像贺西格一样的志愿者参与,4000多颗种子,遍洒大地。

给贺西格留下最深印象的志愿者便是佟震阳,从贺西格口中得知,六次参加治沙的佟震阳是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2013年,佟震阳还是北京一名大三的学生,那年,他第一次参加了北京现代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招募,走进了草原参与治沙。佟震阳坦言,刚来的时候的确觉得很艰苦,但一天工作下来,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就这样,佟震阳被草原深深的吸引,毕业之后,他主动联系生态和平亚洲,成为了一个环保志愿者。在这里,他不仅收获了蓝天白云和青青草原,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与妻子在治沙过程中相识、相知、相爱,成为治沙过程中的一段佳话

如今内蒙古治沙的志愿者队伍也在逐渐壮大,更多的80后变成了90后,每年他们像候鸟一样,在治沙季节准时来到草原。并且据北京现代员工志愿者刘建伟介绍,由于企业内想参加治沙的人太多,主办部门只能按部门分配名额,有的部门几十个人,只能分到一个名额,能获得这个名额的人,都会觉得特别荣耀。

 

随着今年最后一批志愿者工作的结束,今年的治沙工作,也将在9月初接近尾声,贺西格也即将回到200多公里外的家里,继续照顾自己的牧场、羊群、马群。在被问到把自己的牧场托付给别人是否放心时,贺西格憨厚的笑着说,家里那边的草场没有荒漠化,草原人只要有草场、有雨水,就有了一切,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草原是最幸福的地方。

(责任编辑:徐小刚)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