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苗问题猛于虎)
但凡伤害到孩子,民意是要跟你玩命的。
社交媒体上《疫苗之王》刷屏,问题疫苗事件彻底点燃人们心中的焦虑和愤怒。舆情汹汹,因为触及到公众最敏感和脆弱之处。人人自危,迫使人人呐喊。
如果问题疫苗只是偶发性事故,公众自然不会慌得一批。巴菲特有句名言,当你发现厨房有一只蟑螂的时候,它绝不会只有一只。《疫苗之王》的写法虽有诛心之嫌,但将“陈年旧账”打包的效果,使公众惊诧发现,东窗事发的长生生物是有“前科”的,关联公司是有“劣迹”的,核心人物是行过贿的,但他们并没有被严惩,反而走向人生巅峰。这背后,不仅仅是资本的原罪、政商的浑浊,同时也是监管的失守、虚化和缺位,一而再的。
像这次,25万支劣质疫苗,仅仅罚款344万元,于公众观感而言,不啻罚酒三杯。这样的区区罚款,与其是说惩罚作恶,不如说是鼓励作恶,既不能取信于民,也不能取悦于民。
在疫苗上作恶敛财,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是真实的,是其来有自的,但愤怒也经常溢出和漫灌,从对一家公司或几家公司变成对行业、国产和制度的不信任。在这种恐慌井喷期和权威真空期里,政府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向公众信息对称、答疑解惑。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一查到底,方可纾解公众的焦虑。人们最大的焦虑,不在于长生生物的造假,而在于能否把“长生们”关进制度笼子里。
事实上,此次问题疫苗的发现,源自监管部门的曝光,药监功不可没。政府并没有捂盖子,接下来,政府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不仅包括对涉事企业予以政策和法律上的问责,更要对整个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过程查漏补缺,层层设防,提高犯错成本,厘清犯错边界。
疫苗危机,比十年前的奶粉危机更甚。因为十年前,我们还能辩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十年过去了,国产奶粉还没有从信任危机的泥沼中爬出来,疫苗却没有吸取教训,继续踏入同一条河流。但疫苗是健康安全的底层基石,而健康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心动摇不得。信心的构筑,不是冲击-反应模式下的亡羊补牢监管,而是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形成疫苗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更是法治经济,道德可遇不可求,法律才是刚性。人性逐利,商人重利,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法治的护城河,市场经济就沦为丛林经济,变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疫苗市场,需要形成对监管的稳定预期,这并不容易,但必须迎难而上,迎着最大阻力成本线前进。
问题疫苗不足惧,疫苗问题猛于虎。因为前者是概率,后者是信任。
(责任编辑: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