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2018年7月7日,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办了《2018中国应急报告》发布会。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名应急管理领域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发布会。
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会致力于为全球应急管理事业搭建交流和协作的平台。现任理事团成员包括韩国忠北国立大学李在恩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安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冈田宪夫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Audrey Heffron-Casserleigh教授等。截止至2017年,学会已举办十一届“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学术会议。来自韩国、中国、日本、美国、奥地利、瑞典、捷克、葡萄牙、俄罗斯、泰国、印度、尼泊尔、尼加拉瓜、哥伦比亚、伊朗、伊拉克等多国学者在会议中就全球危机与应急管理问题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学会办有学术刊物Journal of Safety and Crisis Management。
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应急报告》是全面分析和展示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年度报告,包括两大常规报告和若干年度热点报告。2016年度和2017年度,除了《中国区域应急表现能力评价报告》《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报告》两大常规报告外,另有年度热点报告《我国七大流域应急能力报告》《我国国民安全感现状及对策报告》《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舆情报告》《省会城市垃圾围城现状与对策研究》《河南省区域应急管理状况与趋势报告》等。
《2018中国应急报告》包括《中国区域应急表现能力评价报告》《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报告》《政府典型危机事件应对分析报告》《中国省会城市涝灾与水域变化趋势分析报告》《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形势调研报告》五部分内容。
《中国区域应急表现能力评价报告》根据智库研究的DIIS方法,遵循“收集数据-揭示信息-综合研判-形成方案”的研究思路,对中国2017年各省区应急表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全面收集2017年年度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情况,将各省区10件最为突出的突发事件及政府应急管理行为整理成册。之后,深入分析突发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现状,在整体认知的基础,针对应急管理的准备、响应、援救、恢复4个阶段分别设置评价指标,每项指标分值范围为1-5分,应急表现能力高为高分值,应急表现能力低为低分值,制成应急表现能力专家调查问卷。再组织应急管理研究专家进行研判、评分,将得分情况进行计算及系统排序,得到对2017年各省区应急表现能力的全面认识。最终提出政策建议,为各省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海南应急表现能力优秀,为I级;吉林、浙江、河南、新疆、天津、安徽、福建、山西、重庆、湖北、四川、江苏、陕西、西藏、北京、江西、云南等省区应急表现能力良好,为II级;青海、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甘肃、贵州、黑龙江、湖南、宁夏、广西等省区应急表现能力一般,处于第III级。2018年,我国应急工作应保证预警预报的合理性、现实性、有效性,提高突发事件防范能力,加强突发事件响应的及时性、正确性、充足性,有力控制突发事件影响。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报告》采用非线性灾情指数分析方法,结合世界风险指数的模式,计算中国的风险指数,最终呈现出中国各省市区风险指数排名以及风险地图。根据世界风险指数的评价结构,将灾害综合风险指标体系结构分为自然灾害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方面。根据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我国区域风险水平可以分为5级。第I级包括湖南、陕西、湖北、四川、云南、重庆、广西7个省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最高;第II级包括贵州、江西、广东、甘肃、西藏、青海、河南7个省区,风险水平较高;第III级包括福建、山东、新疆、江苏、安徽、河北6个省区,自然灾害风险指数处于中等水平;第IV级包括宁夏、浙江、山西、海南、内蒙古、北京6个省区,自然灾害风险总体较低;第V级包括天津、吉林、辽宁、黑龙江、上海5个省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最低。从地区水平而言,我国总体自然灾害风险水平处于中等或偏高,约三分之二的省区风险水平中等或更高;从人口层面而言,我国大多数人口生存和生活环境风险较高,风险最低的省区只包括两个直辖市和东北三省,总人口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2018年,应急工作应着重于制定综合性的灾害风险管理战略,创造可协调的运作模式。完善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保障防灾减灾工作顺利进行。强化法制保障,加强政府绩效考核。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强化灾害风险研究科研投入。运用新兴技术,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政府典型危机事件应对分析报告》以北京大兴西红门火灾、“教科书式老赖”、于欢故意伤害案、北京红黄蓝新天地分园虐童、凉山格斗孤儿等事件为例,对2017年社会舆论热点事件中的政府行为与社会反馈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社会舆情事件的发生机理要经历潜伏期、扩散期、爆发期、稳定期、衰退期和终结期6大不同阶段。举措得当的政府治理行为可以在扩散期就发现舆情事件的走势苗头,在爆发期对舆情事件的态势进行有效地控制,并逐步使舆情趋于稳定,快速衰退,最终终结。该报告从发生机理、发展机理和演化机理三个维度对热点突发事件的走势进行了梳理。当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时,有助于事件本身的全面呈现,可以有效地消除误解,促进社会达成共识和稳定。如何把社会舆情作为社会治理的晴雨表,及时问诊疑难杂症,回应民意、解决问题,是对各部门各单位的一个重要考验。社会对政策适应有一个时间差,政府对此期间内的社会稳定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维权群体多元化格局强化,政策出台前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和保障机制。受网民结构变化的影响,权威政府政务平台对网络热议话题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得到重视和加强。民生话题多围绕特定的公共领域而偏离政治,但反复激活群体的身份认同,使公众收到群体动员影响又转而呈现出政治化意味。社会公众懂法、用法的水平提升,与政府互动和沟通的能力增强,对政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中国省会城市涝灾与水域变化趋势分析报告》将虚拟地球系统与网络问卷调研相结合,对我国省会城市水面变化情况及公众对城市内涝的感知现状进行探索。利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Google Earth,对2008年至2017年间的城市水面变化情况进行观测和记录。调研样本为我国4个直辖市及27个省会城市,统计Google Earth可观测水面面积约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水域。对最大变化值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水域进行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我国31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存在水库扩建、自然水域缩小、城市景观面积小等普遍现象。第一,北京、福州、济南、兰州、石家庄、长春等城市水库面积明显增加。其中,北京、济南、石家庄在城市不同区域扩建多处水库。第二,贵阳、呼和浩特、昆明、南昌、太原、乌鲁木齐、银川等城市自然水域面积减小。其中,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南昌等城市存在水面大面积缩减现象。第三,城市景观面积小。仅合肥、南宁、沈阳、呼和浩特、济南、上海可辨识城市景观水面,且面积普遍不足1平方千米。问卷调研反映出公众对于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有明确的认知,但对于城市内涝灾害的现状并不了解。2017年6月至8月我国南方的连续暴雨灾害对公众对城市内涝的认知产生了巨大影响。该段时间的暴雨灾害多轮强降雨范围区域重叠,灾害叠加效应明显。为了防治我国城市内涝,应保证水库作用,规避水库弊端,践行水土保持方案。营造城市水域景观,改善局地环境。在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建筑物等多种公共区域建设城市水域景观,改善局地气候,增强排水能力,创造美好自然环境,提升城市舒适度和愉快感。提高城市暴雨洪灾的应急能力,管理部门联手综合治理。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形势调研报告》针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开展实地调研,分析特征与机理,提出对策建议。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在形式上可划分为肢体、语言、心理、财产欺凌四类。单一的校园欺凌事件一般仅体现为一种欺凌类型,但也存在归属于多种欺凌类型的复杂校园欺凌事件。在地域上,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区域,校园欺凌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在性别上,男性被欺凌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在起因上,很多欺凌者在选择目标对象时并不一定有原因,而是随机进行选择。学习成绩较好、沉默寡言、长相不好的学生与众不同又没有群体的庇佑,往往成为欺凌者容易选择的目标。在处置上,在面临欺凌时,多数学生不会选择寻求帮助,“告诉老师”是学生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对中原某省120余所学校的调研显示,我国校园欺凌严重程度较高,但教职员工感知度较低,呈现出明显的错位效应和冰山效应。当欺凌程度高而教工感知低,二者呈现出恶性错位,校园欺凌造成持续严重不良影响,将引起较高社会风险。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被长期极度忽视,处于恶性错位区域。虽然我国展现出来的校园欺凌事件并不多,但内部机理复杂,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其一角,水下部分的巨大难以衡量。我国校园欺凌造成重特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较高,主要矛盾体现在贫富差距大,学生受到文化水平、心理成熟程度有限,社会未对校园欺凌形成常态化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应得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的足够重视,社会各界应全力辅助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道德榜样,使得校园欺凌程度与社会的关注程度相吻合,正视校园欺凌的原因和结果,细致、有效的处置校园欺凌事件,防止校园欺凌影响范围向全社会扩散。
《2018中国应急报告》提出了有关我国应急能力建设、综合风险管理、社会舆情监控等问题的诸多建议和策略。发布会后,与会专家、团体针对我国应急管理现状进行了广泛讨论,场面热烈。此次会议提高了全社会对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认知程度,为有效提高我国整体、区域、领域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了借鉴。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