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企业责任
王石36年公益长跑:从弃股530万到捐53亿建学院
2025-04-12    来源:公益中国网

       白皮书揭晓中国公益史里程碑,王石 36 年布局浮出水面】

       2025 年 4 月 11 日,《中国慈善家》杂志发布年度白皮书,首次披露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捐赠案细节:2020 年,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将市值 53 亿元的两亿股万科股票捐给清华,创下中国高校最大单笔企业股权捐赠纪录。这份迟到的 “公益答卷” 揭开了万科创始人王石长达 36 年的战略布局 —— 从 1988 年放弃个人股权到疫情中精准破局,他用商人的理性与理想主义的执着,完成了中国企业家公益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制度性实践。

       1988 年股改现场:放弃 53 万,种下 36 年公益基因

       白皮书披露的 1988 年股改文件显示,万科 40% 企业股(约 530 万元)面临分配时,王石力排众议放弃个人可量化的 10%(约 53 万元)。“当时深圳一套商品房约 5 万元,53 万足够过上优渥生活,但我更怕‘不患寡而患不均’影响团队凝聚力。” 他在 2024 年的访谈中回忆,最终企业股交由职工委员会管理,用途定为 “职员福利 + 公益”,为后续公益实践埋下制度伏笔。

       这一选择在当时被视为 “反常规”:同期 90% 以上股改企业将企业股分配给创始人,而王石选择将财富与企业发展、员工集体绑定。白皮书评价:“这不是简单的慈善起点,而是中国企业家首次将‘集体公益’写入企业基因。”

       疫情中的战略转向:从儿童医院到公卫学院的国家视野

       白皮书还原 2020 年关键决策:疫情爆发后,王石团队放弃筹备 7 年的儿童医院项目(已选定深圳地块并完成设计),转而投向公共卫生教育。“清华医学院的提议让我们意识到,公卫人才缺口才是制约健康中国的根本问题。” 王石在白皮书专访中表示,当时公卫部门薪资较医院低 40%,优秀学生不愿报考,“建学院就是要打造公卫人才的‘黄埔军校’”。

       30天获批成立、组建 “顶配班底”(陈冯富珍任院长、校长邱勇担任理事会理事长),学院从诞生起就被赋予战略使命。截至 2024 年,学院已培养 300 余名公卫硕士,20% 进入国家疾控中心及卫健委,成为疫情防控和健康政策制定的骨干力量。

       人物侧写:拒绝 “留名” 的公益 “制度设计者”

       白皮书披露的多个细节凸显王石的 “隐形慈善家” 特质。捐赠仪式上,他坚持站在员工代表身后,发言仅提及 “集体选择”;企业股中心注销时,他拒绝任何个人纪念,只在给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公益的价值,在于让每个普通人的付出,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石。”

       这种 “制度高于个人” 的理念,贯穿于他对学院的持续赋能:推动与哈佛大学、《柳叶刀》的国际合作,发起全球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联盟,甚至在学院成立一周年时,寄语师生关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公益如同登山,重要的不是谁登顶,而是为后来者铺好路。”

       争议与启示:从个人选择到集体共识的公益进化

       王石团队的应对策略被写入白皮书 “治理创新” 章节:“通过透明化决策流程、法律文件固化用途,将个人公益理想转化为集体共识,这是中国特色公益制度的重要突破。”

       其核心启示在于:企业家公益不再是 “个人情怀”,而是 “制度设计”—— 提前锁定公益用途、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参与式决策流程,才能让善意穿越时间,成为可持续的社会资本。

       白皮书定格的公益范式,王石的 “时间礼物”

       随着《中国慈善家》白皮书的发布,王石的 36 年公益长跑终于被完整解码:他放弃的 53 万元个人财富,最终长成 53 亿的公益资产;他拒绝的个人冠名,化作 “万科公卫学院” 的集体记忆;他设计的制度框架,成为中国公益资产治理的标杆样本。

       正如白皮书结语所言:“王石的实践证明,真正的企业家公益,是把个人选择放进时代的坐标系 —— 在股改时选择企业长远发展,在疫情中选择国家战略需求,在制度上选择集体意志高于个人利益。这份跨越 36 年的‘时间礼物’,不仅属于清华公卫学院,更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的未来。”

(责任编辑:苏荔荔)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