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黔”景新生: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5-04-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4月2日电 题:“黔”景新生: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骆飞
       春和景明,“山地公园省”贵州迎来一年中的最美时节。踏春赏花、文化体验、打卡古村……这个春天,越来越多人走进多彩贵州,寻访春日美好,见证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带来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这些年,贵州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旅游+”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形式,不断整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擦亮“多彩贵州”文旅融合新名片。
       贵州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千百年来,多民族交流交融,安居于广袤的贵州大地,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苗族刺绣、布依族蜡染、水族马尾绣……这些贵州少数民族的“指尖技艺”,逐渐成为带动民族地区致富振兴的“指尖产业”。
       “一针一线”既是文化,也是未来。走进黔东南州黎平县“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吊脚楼里、大榕树下,随处可见侗族妇女背着娃,绣着花。那流动于针线之间的特色文化,在积淀和传承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既展示传统的刺绣、蜡染,也摆放着与陶瓷、竹编等“跨界”融合的时尚非遗产品。
       “只有不断贴近市场需求,将多彩民族文化和传统非遗技艺转化为特色文创产品,才能让特色文化焕发新的活力。”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说。
       从打小跟着老一辈学习,到成长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0岁的陆勇妹在坚守和传承侗族非遗技艺中,也带动不少妇女就业创业。
       “去年合作社总收入1000多万元,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就业。”陆勇妹说,经过培训的绣娘,有的加入合作社就业,有的自主成立非遗工坊或者文创产品制作销售公司。
       近年来,肇兴侗寨秉持“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理念,将侗年等民族节日、刺绣等非遗技艺打造成特色文旅产品,相继培育64家传统手工艺企业,以及430多家酒店、民宿、餐饮店,带动200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让大家吃上了“旅游饭”。
       “村超”“村BA”……这些年,从扎根贵州民族地区的大众文体活动衍生而来的“村系列”特色文体旅项目,正成为不断推动全省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这段时间,在贵州省榕江县“村超”足球场上,全县“村超”40强交叉赛正在火热进行。每逢周末,以村民为主体的参赛队在绿茵场上激烈对抗,为全国各地的游客带来“文体嘉年华”。
       榕江县文旅局副局长蒙宗俊介绍,随着“村超”持续火热,全县不断将其聚合的流量转变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留量”,因地制宜培育多元“超经济”。
       榕江卷粉、牛瘪火锅、特色果蔬……“村超”带火了一系列榕江土特产,带动了乡村旅游消费。“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亿元。
       在贵州百万群山之间,“中国天眼”凝望星河。
       随着这一大国重器落成启用,群山中的平塘县克度镇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文小镇”。天文体验馆、时光塔、天幕街……小镇处处充满科技感。
       “中国天眼”景区项目融资部负责人韦发威介绍,这些年,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纷至沓来,景区不断推进“天文+旅游”融合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元的旅游服务,带动更多村民“家门口”就业。
       放眼黔山秀水,文旅融合不断赋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贵州省接待游客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4%、81.8%。
       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贵州还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人员介绍,全省一方面积极改造提升乡村步道、景区索道、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让游客出行游览更便利;另一方面,全省支持重点景区大力发展智慧旅游,让数据“多跑路”,游客“少跑腿”。

(责任编辑:子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