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廉价药”体现着社会良心
2017-11-2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张培元

  李克强总理近日对媒体报道“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巯嘌呤片这一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在多地形成“药荒”。全国6家有资质药企中3家停产多年,另3家在近两年停产或暂时停产。由于药物奇缺,以前40元一瓶的国产巯嘌呤片被炒到148元还很难买到。(11月21日人民网)

  国产廉价“救命药”断货,心急如焚的家长不得不通过非正常渠道购买进口天价药为孩子保命续命,不少人更是通过网络论坛和微信群向社会求助。这一现象被媒体报道并形成网络舆情,引起了总理重视,总理批示要求加大力度生产供应廉价药。眼看此事有了一个较为暖心的结局,我们却实在高兴不起来:廉价药屡屡断货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难道每次都得靠批示来推动解决?

  花最少的钱就能治病,廉价药深受百姓欢迎,为什么却难以成为市场宠儿?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个“利”字作祟。制药企业认为,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利润空间不高,其生产出来无钱可赚无利可图,因此不愿意继续生产;药店等流通及销售环节也在打着算盘算细账,利润高的药大家争着去抢,利润低的无人问津,市场逐利的原始冲动和锱铢必较的精心算计最终将廉价药排挤出局,再好的廉价药也终将断货成为稀缺品。为此,受到最大伤害的则是急需用药者及其家庭,不得不支付更多经济成本购买其他替代药。

  从某种意义上说,廉价药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在科学合理平抑药品价格、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大众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竟,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事关人的生命,对病人属于刚需,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我们既要鼓励创新,以灵活的定价机制和利润激励,支持更多人投身新药研发,也要通过多元化杠杆工具挤出暴利的泡沫,让大多数人能够买得起药、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一个合理的医药市场结构就是,既有价格较高的新药特效药,也有更多寻常草根能买能用的廉价药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当然,确保廉价药不断档不断货,并不是一味地强求药企和流通销售企业当“活雷锋”。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开放绝大部分药品价格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廉价常用药尤其是救命药建立直接调节机制和日常储备机制,制定廉价常用药目录,指定专门生产厂家、固定流通渠道,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精准判研市场消耗量,做到计划生产和市场精准投放。政府控制药价虚高也要讲究多策并用,不能像过去那样动辄遭遇“降价死”——这厢刚下红头文件要求降价,那厢就在市场上马上断货。

  建立廉价药的可持续保障机制,折射着社会的温暖。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批示中所说,要“将心比心”“特事特办”,切实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世间最好的药就是爱心,对低收入群体的关爱永远不应缺失。(张培元)

责任编辑:朱小如)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