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下,“新农人”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将热血与智慧挥洒在乡村农业、文旅、教育等领域,这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逐渐显露出他们的奉献与担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有1500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87.2%的受访青年期待有更多“新农人”扎根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乡村运营青年CEO培育·蜜蜂计划”、“青创杯”乡村振兴专项赛、“蜜蜂”青创小赛……在广州广袤的乡间田野,一批批年轻人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投身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从这些“新农人”的角度出发,听听他们对这项职业的前景有何看法。
“新农人”讲究“技多不压身”
“新农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或能力?具备对新技术、新设备等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最受青年重视(57.6%);其次是要具备基本的农业知识与技能(53.5%);对土地、对农村的热爱也必不可少(45.6%);在更细化的方面,经营管理能力(42.6%)、吃苦精神(42.1%)、创新精神(38.5%)、人际交往能力(38.1%)、获取信息及整合资源的能力(33.3%)等都有所提及。
“‘新农人’要找准自己在乡村产业中的定位,自己在乡村能应对什么样的挑战、在能力上还存在什么样的短板,这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也会更有信心。”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认为,“新农人”要想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就要具备更高于传统乡村工作者的知识素质、能力和眼光,以便把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想象力”带入乡村。
“助农工作需要长期、持续的精力投入,没有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光靠在实验室里干活是没法搞出适合乡村的技术产品的。”“00后”张博爱从大学时就组建起团队,在自己的家乡湛江廉江推广土壤修复技术,他以自己团队的土壤修复产品为例,指出周期长、监测频繁的农业科技更需要青年有在乡村“真扎实干”的精神,才能为乡村振兴真正做出贡献。
“95后”农业技术员肖德星在大学毕业后“跨专业”进入农业领域,尽管有许多农业生产的知识需要他从头学起,但他不骄不躁,在金黄的稻田里与农民一同劳作,慢慢成长为一名爱农业、懂技术的“新农人”。在他看来,“新农人”一定要对田野有“归属感”,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学到东西。
期待为“新农人”带来更多职业发展助力
今年3月,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郑梓东联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开启了在乡村的创业之旅,他们以一座农场为平台,打造了一个具备休闲、娱乐等功能的青年社群“潮野青年”。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他们在农场的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庭院,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走进这里,通过垂钓、野炊、音乐会等形式探寻在乡野间“向往的生活”。
“其实有志于投身乡村的年轻人还是很多的,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接触过农业、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他们不知道要如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乡村接洽,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地关系——比如说村委、合作社来帮助他们规划好。”郑梓东提到,对乡村的创业品牌来说,起步阶段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其实并不很高,但其对于具有公信力的曝光需求会更迫切,因此学习如何维护好在地关系也是“新农人”的必修课。
在如何助力“新农人”职业发展方面,53.0%的受访青年建议为其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51.7%的受访青年希望健全“新农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50.9%的受访青年期待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增强抗风险能力。其他还包括:打造“产学研用”全链条助农体系(48.1%),加大对“新农人”创业扶持力度(44.2%),培育和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41.3%),适当扩大“新农人”融资渠道(32.3%),“时代楷模”等国家级表彰向一线“新农人”群体倾斜(16.3%)。
为青年营造“得住”的乡村氛围
如何让“新农人”更乐于扎根乡村?65.3%的受访青年建议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让“新农人”不担心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55.9%的受访青年希望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51.7%的受访青年期待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物流渠道;50.3%的受访青年认为应鼓励“新农人”参与村集体事务,增强认同感;42.5%的受访青年提出要不断推动乡村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37.5%的受访青年期待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对青年创业者来说,起步阶段是最难的,尤其是在乡村领域的创业。”乡村职业经理人刘松认为,要想青年在乡村“得住”,关键在于“在他们内心种下一颗热爱乡村的种子”。他长期为大学生、社会青年提供“新农人”培训,向他们分享自己作为一名“乡村CEO”的经历与实践。“我的想法是,不论学员们今后会不会继续从事乡村工作,我都希望他们能持续关注乡村事业,为支持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多青年包括我在内,其实对到乡村发展的前景是有自己的心理预期的——比如说乡村的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等可能会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其实年轻人在前期会更需要当地的政府、企业为他们提供一个类似‘导师’的角色进行过渡,帮助他们适应乡村的环境,甚至是帮助他们做一些初始资源的导入,这样在吸引青年扎根乡村上一定事半功倍。”郑梓东说。
在一点一滴中改变乡村
关于期待“新农人”为乡村带来的改变上,51.9%的受访青年期待帮助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50.3%的受访青年希望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49.3%的受访青年期待引进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48.4%的受访青年提到要使农村耕地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土地“撂荒”;48.3%的受访青年希望能延长农产品生产链条,提高附加值;47.3%的受访青年希望“新农人”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入乡,增进乡村活力。
“我还记得小时候老家的农业种植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现在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已经广泛普及到农田中,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我相信未来的农业发展肯定需要更多高新技术来支持,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在接纳新事物方面会更有优势。”肖德星提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年轻人,这样的群体构成不仅让工作氛围轻松有活力,也让农业技术的更新迭代更为顺畅。
广州大学富硒乡村振兴促进团长期深入梅州市蕉岭县实地调研,为当地乡村农产品企业提供富硒技术指导与农产品加工帮扶。团队成员郭煜茜两度前往蕉岭县调研,当她看到自己与团队伙伴们的努力成功帮助当地农产品打响品牌时,满满的成就感让她有了继续深耕农业的想法。“作为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子,我希望能够在农产品加工方向不断探索,用科研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肖德星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被政策吸引选择返乡发展,他对此也很是惊喜:“对乡村来说,产业与青年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区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