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明标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要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民众行为自觉,鼓励企业、社区和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包晓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应对气候变化、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应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明确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价值
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量大面广,近三分之一的湖泊富营养化,产业结构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依然明显,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较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绿色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生态环境质量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狭义的美丽中国是指自然、生态和环境上的优美,广义的美丽中国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明标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要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向纵深发展。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在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基础上,统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和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强化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大水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湖泊、重点海域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在“碳减排碳达峰”目标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控,加强固体废物、塑料污染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面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工程,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注重重点企业的绿色低碳节能改造,建设零碳产业园区。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培育绿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有效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化开展“美丽系列”建设,重点推进美丽省域、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等建设,设立美丽中国先行区,制定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管理规程,因地制宜树立可借鉴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分类施策,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需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民众行为自觉,鼓励企业、社区和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健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支持市场交易行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加大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项目盲目发展。实施结构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共保联治的良好格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