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碧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的讲话,统筹把握了“稳”与“进”“立”与“破”的关系,既言一省,更谋全局。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下民众热议的话题,也频频亮相于各地的工作部署当中,其讨论的热度一路飙升,正如网友所言:“一觉醒来,自带流量的‘新质生产力’,仍稳居网络热搜榜首”。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质的跃升,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简言之,就是新型劳动主体和新型劳动客体等要素的更优组合,是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但与建设农业科技强国还存在不小差距。身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大背景下,对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如何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质效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的思考,我们不妨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找寻“过河”的“桥与船”。
2024年1月1日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紧接着,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强调了,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止是政策机制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在为农业发展安装“智慧大脑”、跑出“数字赋能”“人才赋能”加速度等方面均有不少探索。比如,山东平谷县聚力打造“数字农谷”,智慧农业尽显“科技范儿”;江苏射阳县供销社“数字赋能”让农业社会化服务“巧媳妇”驶入“智慧加速道”;来自广东黄埔区的“数字农技员”叶永辉巧妙地引入数字技术加持赋能传统农业,努力让“有意思”的事变得更“有意义”;湖南连续19年深入推广科技服务“三农”,从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到打造“升级版”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无缝对接”服务三农始终在路上……诸如此类借力科技、人才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极大地彰显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
政策导向是干事方向。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介入新质生产力要素、融合新质生产力动能,是实现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关键一招,也是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一环,更是我们必须要回答好的一道“必答题”。
要重点聚焦劳动资料的“新”,因地制宜发展“新农业”。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增量;加快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大力挖掘乡土风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文旅、休闲观光等特色品牌,写好“土特产”文章。
要重点关注劳动者的“新”,精准滴灌培养“新农人”。持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强化对返乡创业青年、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社会服务组织带头人、新产业工人和退役军人等群体的“订单式”培养,用心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支留得下、待得住、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要重点突出劳动方式的“新”,解放思想引入“新农具”。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打通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难点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乡村田野”,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要抢抓互联网时代机遇,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土特产网络销售,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动能,让科技的发展惠及更多农民。
(责任编辑: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