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感染科医生和病毒学家时,我问大家对今冬呼吸道疾病增多的看法,普遍回答是并不意外,甚至早就预见。
2022年秋冬季,美国、日本等多国在解除新冠防疫措施后,已经历过类似的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国际上有一种解释是免疫差距,即新冠大流行期间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环境消杀等防护措施,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也使得大众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接触减少,部分病毒和细菌感染发病率降低,病原体对人体的免疫刺激不足,同时疫苗接种延迟或中断,导致易感人群增多,群体免疫力下降。
国内外不少学者早已对这一趋势提出预警。一位受访的感染科医生在流感季到来之前,已经叮嘱到门诊的易感患者及时接种流感疫苗。目前中国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均由已知病原体导致,相关疾病都有成熟的治疗方式。除了老人、有基础病的患者、孕妇等脆弱群体要特别注意,大众不必过度恐慌。
然而,对来势汹汹的呼吸道疾病,公众普遍感觉措手不及。过去一个多月,不少家庭的老人、孩子接连发烧,紧张的家长们带着患儿涌入医院,造成儿科爆满。
呼吸道疾病具有季节性,为何专家和大众对这场“有迹可循的风暴”感知不一?一位受访专家指出,信息不对称或进一步加剧了大众的焦虑,相关部门在疾病的宣讲上仍需加强。比如:政府如何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在流感季到来之前,提醒更多人有所防范;针对易感群体,要及时建议接种疫苗、佩戴口罩等。感染增多后再进行提醒,虽为时未晚,但也错过了最佳时机。一位受访者提到,11月底他才带孩子去接种了流感疫苗,家人在此之后相继发烧,可能是在接种点被交叉感染了。
除加强宣讲之外,相关部门更关键的是要完善呼吸道疾病监测系统,以及提升全社会对流感等疾病的认知。目前呼吸道病原体核酸等检测技术不断成熟,使诊断更明确,有利于完善监测体系。但流感的发病率仍被低估,这进一步导致流感危害认知率低、疫苗接种率低、接种不便捷、疫苗供应不足等诸多问题,进而制约了对流感的防控。
新冠大流行虽已结束,呼吸道疾病对医疗体系的考验依然存在。相关专家提到,仍需重视提升老人等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降低重症比例,减缓峰值对医疗体系的冲击。否则,下一次流感季到来之时,我们还会再一次面临医疗资源挤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等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