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市北区海泊河社区就业创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求职者可以将想法写在心愿纸上,贴在心愿墙上,等待就业人才服务专员“一对一”帮助;创业者可以在青年驿站免费办公或召开会议,与其他团队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失业人员可以通过“咖啡点亮老城区”项目现场学习观摩咖啡师烘焙师操作,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就业技能;宝妈们可以通过新形态就业平台,找到时间自由且没有门槛的灵活性就业岗位……
这只是“社区微业”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青岛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山东省“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平台赋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效,帮助社区居民“就近求职、乐享服务、临家宜业”,以推进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小切口”,满足民生“大需求”。
打造乐业服务站就业服务重心下沉
不久前,来自山东临沂的快递小哥小张,在海泊河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休息时,向就业服务专员咨询岗位情况。他了解到,最近海博家居重装开业,门店需增加人手,且销售职位上手快、门槛低、待遇不错,于是决定去试一试。经过职业指导师的培训指导,小张现在已成功入职。
“现在这个家居销售岗位,不用风吹雨淋了,工资加提成每个月能拿到1万块。”小张说,人社部门的这项服务让他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为满足劳动者家门口就业意愿,青岛市人社部门持续深化“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建设,提升服务的便利度和可及性。发挥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最直接、最便捷优势,在全市启动建设500个“就享家”乐业服务站,打造集需求归集、岗位推送、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便民服务“微站点”,实现就业服务端口前移、重心下沉。
同时,加强数据互通互享,通过上门入户调查、大数据比对等方式,精准掌握辖区内低保人员、残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就业需求,依托就业服务“微组织”开展岗位分类摸排,筹集一批就业门槛低、灵活性强的岗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靶向”就业机会。例如,李沧区锦苑社区联合商会、协会建立就业服务“微联盟”,摸排就业岗位370个,帮助46名失业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
支持社区微创业创业项目组团发展
青岛市积极支持以增收为目的的“家门口”微创业,聚集社区创业项目组团式发展。围绕“台东步行街”周边、文娱婚庆特色街周边、李村网红夜市周边等,发展“投资少、门槛低、小快灵”的小餐饮、小百货、小手工等微创业项目。深度激发社区创业活力,融合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布局创业资源。市南区将历史城区焕新与社区创业相融合,吸引文创旅游、时尚消费等“流量创客”和“网红产业”入驻,梯次打造“创业里院”“创业大街”“创业小巷”等特色创业场景。
此外,该市人社部门组建服务宣传团,建立“一对一”重点创业企业服务对接机制,开展创业服务“进校园、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举办“创业第一课”公益培训讲堂,开办“了不起的创业者”专题栏目,评选创业明星、大学生创业明星、返乡入乡创业带头人典型,营造“敢闯敢创”的社会氛围。
“技校”开在家门口技能培训不出社区
今年以来,青岛市人社部门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技能培训促就业功能,帮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学技术、提技能,增强就业适配能力。紧盯重点领域,实施“技能培训进万家”行动,即墨区、城阳区开设社区职业培训大讲堂,组织233个社区(村)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中西面点等培训8000余人次。紧盯重点群体,试点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面向快递、网约车等青年群体择业意愿较强行业,开展技能培训1.61万人次。胶州市创办“技能提升夜校”,组织农民“坐在家门口、免费学技能”,实现1571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紧盯特色需求,市北区针对社区居民咖啡烘焙、剪纸手编等个性培训需求,推出“咖啡点亮老城区”“非遗项目”进社区活动,为老城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此外,我们还全力支持‘一区一特色’创建服务品牌,各个区市都推出了自己的社区微业‘招牌动作’。”青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市南区推出了“就帮帮”服务品牌,实现灵活就业“线上查询”“码上就业”;市北区设置就业“心愿墙”,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搭建“就业直通车”平台,开办“就享家”乐业大讲堂;李沧区、胶州市举办起“星光招聘夜市”,引导企业把招聘岗位“摆出来”、青年群体把工作“逛到手”。
今年1-9月份,青岛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1.85万人,总量居全省前列;失业人员再就业7.89万人,同比增长67.21%;全市扶持创业2.88万人、同比增长14.56%;引领大学生创业7331人,同比增长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