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2023年全民观鸟节启动会暨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公益论坛在京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下简称“SEE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下简称“腾讯基金会”)、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主办,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北京动物学会等机构提供支持。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公益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2023年全民观鸟节系列活动大幕。
全民观鸟节是SEE基金会和腾讯基金会联合发起的鸟类公民科学活动,在每年秋冬候鸟迁徙季开展形式多样的鸟类科普活动和专业有趣的观鸟活动,让更多人认识鸟类、参与鸟类观察活动、提交鸟类记录数据,提升全社会鸟类保护意识,助力中国鸟类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中国鸟类保护事业发展。
据悉,2023年全民观鸟节以“看见身边的鸟类邻居”为主题,以“城市常见鸟类”为切入点,希望带动10万人次参与鸟类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带动1万人通过“观鸟君”小程序提交鸟类数据,共同推动鸟类保护事业。
启动会上公布的2023年全民观鸟节活动规划显示,今年全民观鸟节将在秋冬候鸟迁徙季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全国联动的观鸟、护鸟、爱鸟活动。活动期间将发布北京、上海、合肥、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南宁、海口十个城市的《观鸟指南》,在北京等近五十个城市举办展览、讲座、观鸟等多种多样的鸟类科普活动和超过100场观鸟活动,其中全民观鸟节北京站还将举办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互动艺术展」和「科普探索展」,「躺平听鸟语」街头声音剧场和「我不是空气」防鸟撞贴街区橱窗计划的艺术街区活动,以及系列主题分享等内容丰富的鸟类科普活动。通过为期近四个月的多元化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与自然对话,唤起人们对城市中隐秘生命的独特感知,打造一场链接人与飞鸟的自然之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晓勘在致辞中表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需要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打开方式。2023年全民观鸟节北京站活动走进北京中轴线沿线城市公园,通过看见身边的鸟类,带动社会公众参与到鸟类科普活动中,是一项创意好、接地气、能参与的创新性科普级活动,对发挥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共同谱写美丽北京建设新篇章将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林地、绿地、湿地、沙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北京近年来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8%,北京市鸟类数量从2021年的508种上升到目前的515种,北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老百姓逛公园、爬山、接触自然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北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此次全民观鸟节以市民参与观察鸟类的方式切入,对推动整个全市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的保护和恢复、丰富北京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主席苏勇等嘉宾则从社会公益组织角度介绍了发起和参与此次活动的相关情况。
杨彪表示,全民观鸟在中国还处在启蒙探索阶段,发起全民观鸟节、看见身边的鸟类邻居,初衷是从城市常见鸟类的观察等为切入点,带动更多的人从识鸟、听鸟参与到人和鸟之间的互动,通过鸟的途径,加强人和自然的联系,让人能够回到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SEE基金会希望通过未来十年在鸟类保护的公众倡导方面进行探索,推动100万人成为鸟类保护公民科学家,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科学的公开的鸟类数据中心,为各级政府的空间规划、政策制定以及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刘洲鸿表示,腾讯公司一直都很关注生物多样性,是全球首家响应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基金会一直以“践行科技向善,用公益引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使命,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议题下,我们也在探寻人与自然最高效的连接方式。我们通过开发观鸟君小程序、携手 SEE 基金会共同发起全民观鸟节等一系列行动,运用产品的力量。让观鸟成为一种习惯,推动候鸟保护议题主流化,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观鸟运动中,参与到候鸟保护中行动中来,推动鸟类公民科学活动发展。
苏勇为来宾们介绍了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鸟类保护领域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他表示,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连续三次参与支持SEE基金会《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参与推动渤海湾水鸟栖息地保护,通过“任鸟飞”民间保护网络项目开展野鸭湖湿地、北京密云水库不老屯及周边鸟类监测与栖息地保护活动。
活动现场,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公益论坛也同期举行。北京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有608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而鸟类在这其中又占绝大多数,得益于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这条“鸟类高速公路”上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栖息环境,北京有记录的鸟类约515种,是全球鸟类最丰富的几个首都城市之一。北京中轴线作为数百年来统领着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的文化载体,北京中轴线沿线的诸多文保单位和城市公园也承载了丰富的鸟类多样性。
在此次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公益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正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袁学军、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分别就《北京鸟类多样性从何而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以正阳门为例》、《中轴线上的大自然》三大主题进行了深度分享。张正旺教授系统性梳理了北京鸟类种类、地域分布特点、鸟类多样性区系构成等方面的情况,从宏观上为大家带来北京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介绍。袁学军副研究馆员从北京雨燕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互动实践案例介绍入手,从微观角度带来了城市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性案例。宋壮壮则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历史发展脉络切入,对北京城市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生成体系带来深度解读,他认为,北京城市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生长的过程,北京中轴线构成要素十分丰富,自然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做好中轴线的设计、保护,需要人和自然共同努力。
在此次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公益论坛圆桌论坛环节,腾讯基金会高级项目总监马尧担任主持,故宫博物院行政处处长、 “故宫零废弃”项目代表赵怀军,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袁学军、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和SEE基金会合作发展经理曹志刚作为对话嘉宾就北京中轴线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包括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等。论坛嘉宾一致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自然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正阳门北京雨燕保护相关实践和“故宫零废弃”项目等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大家一致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相关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身边的鸟类邻居,传播鸟类保护意识,进而引导大众思考和参与到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实践。
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观鸟人口占总人口的10%左右,但是在中国2018年的统计当中中国仅有14万观鸟人口,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未来,SEE基金会将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携手更多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爱心企业等相关方等推动全民观鸟节常态化活动落地,为推动中国观鸟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千分之一贡献力量,让更多人认识到鸟类多样性之美,推动中国鸟类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