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逐步好转,但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较大。扎实稳住就业主体,需要打通就业堵点,解决就业难点,兜牢民生底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就业形势逐步好转。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7%。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8万人、困难人员就业87万人,同比均有所增加;城镇调查失业率整体呈下降趋势,6月份回落至5.2%,较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在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的情况下,这份稳就业成绩单来之不易。
应该看到,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较大。今年以来,青年失业率持续走高,6月份,16岁至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1.3%,较上月上升0.5%。青年是稳就业的重要群体,青年就业更需多方关切。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这充分表明稳就业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大意义。应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抓住稳就业关键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促进充分就业。
就业稳定离不开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稳企业是其中关键一环。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要持续优化民间投资营商环境,破解民间投资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民营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就业,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企服务,对稳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培养人才,完善企业职称评审办法,畅通民企职称评审渠道,增强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民企和人才的“双向奔赴”。
要持续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当前,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与总体失业率下降趋稳呈相反趋势。一方面,需要持续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稳定公共岗位规模,推动用人单位与高校开展精准供需对接、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关注、投身新职业,不断壮大经营主体,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兴业的良性发展,不断拓宽劳动者就业空间。还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技能供给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讲授知识偏重理论,学生缺乏实践。对此,要继续推进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从长期来看,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还要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更好推进产教融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并举,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扎实稳住就业主体,还需要打通就业堵点,解决就业难点,兜牢民生底线。在数字经济时代,求职者要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匹配职业需求。相关部门应因势利导,增加社会培训预算、建设数字化培训平台,持续规范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及各类知识培训,更好满足求职者需求。同时,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对于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可向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离校后对未就业毕业生优先提供就业服务,建立精准帮扶体系,制订“一人一策”帮扶计划,做好就业引导。对失业人员的保障范围能宽尽宽,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还要适应新业态的就业特征,建立完善适应新型就业形势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解决新业态就业者的后顾之忧。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