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3月14日电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以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以数字乡村建设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五年来,我国加强耕地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完善水利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政府工作报告锚定了今年粮食生产预期目标。
如何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认为,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守住耕地数量红线,更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他建议,应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对所有耕地信息进行实时掌握、全周期监管和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并引入耕地保护社会群众监督机制,争取把每一块地的现状都能掌握清楚,确保“一亩不少、一亩不假”。
“问‘技’于粮,是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农业农村局芒果试验站站长陆弟敏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良种技术攻关,提升关键育种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释放粮食生产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说:“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农民怎样才能赚到钱?必须统筹用好市场和政府两类政策工具,保障农民种粮经济上不吃亏、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重。”
特色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过去五年,我国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计划报告提出,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预算报告提出,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安排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
“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市长王启荣看来,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具有“地方风味”的发展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以大别山黑山羊养殖、道地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业项目为例,建议对在一产提质、二产深加工、三产建立物流销售体系上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春艳在走访调研后也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保护其独特的产地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挖掘土特产背后的价值内涵。
数字加持农业发展增“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乡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鼓励欠发达地区将发展数字经济纳入乡村振兴工作考量。”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看来,数字就业岗位所具备的包容性,将持续吸纳有志于返回家乡、扎根县城的青年人回流、就业安居,使县域一方面具有了丰富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生活和住房等需求,更成了县域经济活力持续生发的根本动力。
民进中央在关于加快农业数字化进程、推进乡村振兴的提案中,提出了四项建议:建立完善农业数字化标准与规范,加强农业大数据资源的统筹和共享,加大政策支持与补贴力度,进一步强化示范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也建议,在“三农”领域,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市场销售、物流服务等各环节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产品品牌化、数字化、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和农民增收。(马悦然、韩韬、张斯文、余蕊、丁雅雯、闫鹏)
(责任编辑: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