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梅:“女童保护”前行的五个思考
2020-08-13    来源:凤凰网

▲ 孙雪梅(资料图)

7月4日,“女童保护”七周年庆典线上举行,全国志愿者3800余人次线上参与。会上,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凤凰网副总编辑孙雪梅作了题为《“女童保护”前行的五个思考》的主旨演讲。她说,这是总结过去几年“女童保护”前行的思考,也希望成为“女童保护”团队和志愿者共同践行的理念和原则。

以下是孙雪梅演讲全文:

天南地北的“女童保护”家人们:

大家下午好!

过去的几年,谁也想不到,“女童保护”七周年会以线上见面的形式举行。世界不确定性太强,我们随时都要做好与时俱进的准备。尽管隔着屏幕,但我依然能想见我们之间眼神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因为“保护孩子”的共同目标,我们走在一起,这种自我驱动的力量,有时候比一个营利机构还要强大。

今天,想跟大家汇报一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女童保护”前行的五个思考。这五个思考,每个都是八个字,我自己也质疑过:是不是太“八股”了?但如果我们大家能共同践行,让它们成为女童保护团队工作中的理念和原则,也是极好的。

善心驱动,责任使然

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女童保护”的开始。因为2013年5月,20天媒体曝光了8起性侵女童的案例。一开始是愤怒,让我们初创团队有强烈的冲动,迫切想要改变。作为媒体人,我们希望在舆论报道之外,还有其他推动改变的方式。因为舆论热点总是一个盖过一个。

就像今年,我们看到鲍某某被指性侵14岁养女的案子,看到上海新城控股原董事长王振华一审被判5年有期徒刑后引发的轩然大波。在事件的当下,讨论的人非常多。但我们希望,舆论热点之后,沉淀下来一批参与行动的个体和机构。我们的很多志愿者和合作方,正是这个过程中加入进来的。

一开始,很多人跟我一样,受善心驱动,希望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但做着做着,当作一种习惯,当成一种责任。如果哪天停下来,反而心不安。

就像2014年10月,我在生完第一个宝宝后有轻度产后抑郁,动不动就哭,当时有朋友开玩笑说:孙雪梅有“神经病”,自己有工作,要带孩子,还自己找罪受,忙什么女童保护?

我因此曾产生过短暂的恍惚,图什么呢?但就在那之后不久,我和安安(安薪竹)、权敬去参加一档访谈节目,遇到一个受害人的爸爸,他的痛哭失声深深刺痛了我。因为他没有给孩子讲过防性侵知识,因为孩子向他求救时他也没听懂,还骂了孩子。

那天录节目回来,我哭得很惨,做父母的人,也见不得别人家的孩子受伤害。我在想:如果我们的防性侵教育早点普及,他的孩子或许会避免被伤害,或许可以避免第二次性侵。我们已经开始的女童保护项目,怎么能停下来呢?不仅要给孩子讲,也要给家长讲!

我们都曾是孩子,感受过成长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中的很多人,未来也会为人父母。根据我们“女童保护”发布的报告,2019年全年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是301起,受害人超过800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决定起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就有4151人,平均每天46人。而这些,都仅是冰山一角。

数据是冷冰冰的,但设想一下每个数字背后的受害孩子,他要承受的痛苦、压力、无助,甚至有未成年孩子因为不知所措,遭遇性侵后生下孩子扔到桥下的。看到这些,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

就在昨晚,我们的讲师群里,多位讲师在细数自己加入几年来的成果,有人说,我加入两年半,但上了100多节课了。有人说,我5年200节。薛玲老师说,本来准备7周年之前上满300节的,因为疫情,还差一节,有点遗憾。根据课后反馈统计,我看到新疆赵冬莉、贵州遵义钟敏、冯娜等5位讲师,2019年全年授课超过100节。

我真的太崇拜你们了!大家从善心开始,但现在把儿童保护工作当成了一种责任。

注重效果,把握细节

这几年,我经常收到询问:你们的教案能不能借给我用一下啊?

也有人问:我要去上一堂安全课,你们的教案能不能给我复制几页PPT?

在咱们团队内部,我也经常看到有志愿者问:我这个小学800人,能不能一次一个大课给上完啊?

答案当时是不行。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作家刘震云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他的舅舅刘麻子是个木匠,做的箱子在周围40里卖得最好,所以渐渐的,周边就没有木匠,就剩刘麻子一个人了。所有的木匠说刘麻子这个人毒,所有的顾客都说他做的箱子柜子特别好。

刘震云问刘麻子:你的同行说你毒,你的顾客说你好,你到底是什么人?他说唯一使我能成为好木匠的是: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我比他做得更好;接着他又说,你只花六天时间还不是一个好的木匠,他说我是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闻做木匠活刨出来的刨子花的味道;他又说只是喜欢做木匠活,也当不好木匠,有时候我当木匠的时候会有恍惚的时候,就是当我看到一棵树,我看到如果它是一个松木,是一个柏木,是楠木,这要是给哪家姑娘出嫁的手打个箱子该多好;如果它是一棵杨树,杨树是最不成材的,只能打个小板凳。

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对于做女童保护工作来说,如果大家看到的只是上一堂课那么简单,肯定做不好。如果没有重视前期培训,没有深入理解教案,没有经过脱稿试讲的打磨,没有花功夫,不可能讲好这堂课。

而要想持久地打出品牌,光花功夫还不行,还得打心眼里认同这件事。如果只是当成一项工作敷衍,就找个PPT拼凑讲一下,也不可能讲好,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800个学生在一个课堂上,老师提问只有少量人能参与互动,效果也一定会打折扣。

所以,希望大家理解女童保护讲师的高门槛,理解我们要求自然班小班授课的初衷。

这只是举到的一个例子,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把握,比如授课时的穿着和妆容,注重讲师形象等等。总之,我们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效果,把握细节。我们未来也会继续对项目进行效果评估。

“虚”实结合,多方联动

这里的“虚”,我打了引号,不是贬义词,而是指间接影响。

“女童保护”的路径,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自上而下,通过发布报告、召开研讨会、提交建议等,推动法律与制度完善;自下而上,通过研发课程,培训讲师,一线授课普及、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过去七年,截至今年3月底,我们面对面向全国372万儿童、59万家长授课,我们连续七年召开“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连续七年发布调研报告,推动相关法律和制度完善。这些是可见的,“实”的部分。

而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虚”的部分,即不断通过新闻报道、网上示范课、社会倡导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众多人谈性色变的观念。所以,大家看到我们参加了民政部举办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在民政部首页可以看到我讲儿童自护课堂;我们联动16位明星及凤凰网、微公益等平台发起“勇敢说不”倡导活动;我们和百度在今年儿童节发起了“女童保护”明星小课堂,我们还曾经联合出品儿童防性侵题材的电影,等等。

接下来,我们还应有更多跨界合作的尝试,从媒体圈、公益圈走向企业圈、娱乐圈,联动他们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

全民动员,全员保护

前面讲到的“多方联动”,其实是为“全民动员,全员保护”做铺垫。一开始,一些领域的人可能是被“拉”进来的,内心可能还没有特别的认同。而当被拉进来的人成为“火种”,去点燃他所在领域的其他人,这其实是走向全民动员的重要一步。

我们的专家顾问童小军老师曾经说过,儿童保护是一场需要全民投入的汪洋战争。深以为然。孩子与每个人都有关,必须全民动员,全员保护。

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老师在中国好公益平台启动时说过一句话:公益创新只做“小而美”,不求规模化,就会成为自我陶醉的花拳绣腿。

曾经我不是很认同,因为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我当时说,如果没有打好基础,没有把好质量关,一味追求规模,无疑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加速一个组织的崩塌。

但行动上,我们认同并践行规模化。当产品实现标准化和流程化之后,“女童保护”一定要走上规模化的道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普惠的,要让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接受防性侵教育,这注定不能“小而美”,不能早早地进入舒适区,偏安一隅。

过去七年,我们在全国累计签约合作的团队有300多支,其中不乏官方组织合作团队,以妇联、教育局、检察院、团委等官方部门牵头组织,他们更有规模化的条件,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一校一讲师”等模式实施,让更多孩子受益。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2019年全国授课覆盖100多万学生,在授课节数排前十的团队中,却只有江苏淮安妇联属于官方组织型团队。

这说明,我们的动员还远远不够,防性侵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及其家庭,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无论合作方是出于使命感,还是出于单位责任才参与,我们要做充分的动员。无论年轻人还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辈,都要动员起来。

只有全民动员,当大多数人更新了观念,形成保护孩子的条件反射,孩子才有更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总结提高,共同成长

五周年时,我曾经讲过一位老师告诉我的一段话,今天重温。

工作像麦子,总结像袋子。没有工作的麦子,只有总结的袋子,是空袋不立;只有工作的麦子,没有总结的袋子,是一盘散沙。

我们需要总结已有经验教训,结合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提高团队工作能力,共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正如2017年,当我们意识到全职办公室的力量跟不上时,暂时放缓了发展地方团队的脚步。

过去两年多时间,我们加强了全职团队的队伍建设,也花了大量时间梳理内部管理和流程,开启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希望给地方团队和志愿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未来,我们也在考虑拓展,除了预防教育外,尝试对受害的个案进行事后救助。

我们深知,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伙伴们共同参与创建,同步实现人生价值与组织价值。

每当听到有志愿者说“在‘女童保护’,我焕发了人生的第二春”时,我的内心也有一丝的自豪。因为个人和组织,总是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一起加油吧!道阻且长,当更多孩子得到有效保护时,那才是我们共同的荣光!

(责任编辑:苏荔荔)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