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5 来源:公益中国网 作者:徐小刚
近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携全国上千家公益组织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在广州召开。与往届互联网不同的是,本次峰会期间与会领导、专家提出了更为鲜明的观点,掷地有声,或令人兴奋、或引人深思。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广东省副省长张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姚基金创始人姚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全球助理执行干事Ute Klamert等主要嘉宾以致辞、演讲、对话等形式围绕中国公益的经验与思考分享给现场3000余名与会人员,并以全媒体形式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一时间引起公益舆论场的极大关注。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
一、民政部詹成付副部长“五治”融合言论在公益领域引起热议
民政部詹成付副部长亲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并做了言之有物的致辞。詹副部长有长达近30年的民政系统工作经验,既担任过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又长期担任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对公益慈善领域洞若观火,并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与繁荣。
詹成付副部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互联网公益给予了充分肯定:互联网+公益慈善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能够迅速推进人人公益,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全新方案。互联网公益慈善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实惠,互联网上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80%以上服务于扶贫济困,80%以上服务于基层群众,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中国的互联网+公益慈善正日益深度融合,形成了鲜活的“中国样本”,并不断走向世界。
同时詹成付副部长也指出:在互联网公益慈善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还有一些不和谐因素,还存在一些杂音,有的网络平台不遵守法律、法规,规矩意识不强;有的慈善组织在募捐中对捐赠人、捐赠财产不够负责任;有的人混淆义利,以捐赠为名牟取私利;有的人不顾信誉,欺骗公众、滥用爱心、满足私欲。这些都一定程度伤害了公益慈善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不加以遏制,对整个社会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詹成付副部长系统地总结出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成功经验,具体而言,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五治”;一,要讲政治,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二,要讲法治,用遵规守法保障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三,要讲自治,用自律诚信维护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四,要讲德治,用道德教化滋养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五,要讲智治,用科技创新支撑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
实现“五治”融合,五力归一,堪称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互联网公益发展“固本强基”的法宝,是互联网公益砥砺拓新、行稳致远的重要理念。
“五治”言论一出即在中国公益慈善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有资深公益媒体人表示,詹成付副部长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的讲话值得所有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相关方好好学习,引为行为规范与准则。
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
二、陈一丹主题演讲以“理性公益 科学向善”致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举办之际,首都北京正在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用意颇深地引用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一时间成为多家主流媒体的新闻标题。这句箴言本来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的原则,但是用于公益慈善领域,特别是用于开放的腾讯公益平台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毫无违和感。
公益慈善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在主题演讲最后,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理性公益与科技向善最终将汇聚起人心的温暖,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这样精炼的语言收尾。笔者认为,可以看作是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在向亚洲文明大会遥致敬意,用画龙点睛的语句呼应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时代文明交流号角。
作为“理性公益”理念的创建者,陈一丹回顾中国公益十年历程时表示,互联网成功激发上亿人的公益激情,同时开启了关于“如何把一时激情升华为持久理性”的思考与探索,并提出数字及智能化技术已将公益推上新时代的起跑线,而“理性公益,科技向善”正是这场公益马拉松的指路牌。
陈一丹认为:仅基于个体情绪的冲动型行善,往往流于一时或一事的付出,却难以持久。在激情感召过后,捐赠者是否能从理性的角度审视、并真心认同自己从公益行为中获得的共鸣,决定了是否会将一次性的行为转化为持久的行为习惯。
陈一丹以腾讯公益平台的“冷静器”为例,认为这既是“理性公益”一种促进手段,也是践行“科技向善”的一个很好的范例,为了实现持久而健康的公益,在产品设计上保持了理性和克制,赋予技术以善意。
陈一丹指出,另一方面,互联网让个人的情绪冲动在网络传递中被放大,可能给投机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一些募捐者被质疑利用公众的善心进行营销炒作,引发的蝴蝶效应对整个互联网公益的形象与口碑造成了伤害。这是强调“科技向善”的另一层意义,如果技术并非被用于“向善”的事业,那么它的负面影响同样会加速放大。网民如何与慈善组织建立起信任的连接,这里更需要“理性”扮演的关键角色。
理性首先来自于思考,希望捐赠是发生在像“冷静器”一样带来的慎重思考之后的决定;理性还需要慈善组织以及互联网公益平台做好自身的制度建设,为此,腾讯公益也在不断地升级专业的财务披露组件,包括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帮助公益机构高效地做好“专业披露、透明呈现”。
可以看出,陈一丹对互联网公益有着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他的观点与言论引起了公益从事者的强烈共鸣。对于互联网公益,“理性公益”与“科技向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对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极具指导意义。可以预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理性公益”与“科技向善”将被公益慈善领域广泛而频繁的提及,并引领中国公益慈善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三、沈南鹏、秦朔力挺“科技向善”,倡议“企业向善”,“向善”成风投重要依据
经济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人类社会有越来越强烈的公益需求,公益或是本世纪最具创造性的事业之一。中国公益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但因发展速度的迅猛导致其在行业规范、行业良性发展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现场演讲认为:新时代需要大公益观,新公益观,创新公益模式,推动公益创新,“科技向善”的互联网则是公益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要建立大公益观,秦朔认为全球面临三个大挑战:一是贫富差距在拉大;二是国际间缺乏相互理解;三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对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和社会善的理解必须要放大,而不能仍旧停留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狭义公益观念。
早在十年前中国的基金公司就已经开始推出社会责任投资类的专项募集基金,迄今为止,在中证指数的登记公司里面,已经有上百个指数跟可持续发展相关。也就是说作为中国商业机构以及投资机构,已经把企业公益属性与社会价值属性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针对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众多可能,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他认为:公益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关注的事业,在中国做公益有几大优势,第一有科技赋能,可以帮助公益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公益和大众可以深度连接、下沉渗透和广泛覆盖;第三是理性公益正得到格外重视。对于企业家来说,在关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还应该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思考如何将商业与公益进行结合,实现双赢。
面对主持人陈晓楠的提问,沈南鹏明确回答,一家企业是否存在“向善”元素,是红杉资本进行风投的重要依据。
虽然此次峰会的主旋律是互联网公益慈善,但沈南鹏、秦朔的出席与其力挺“向善”的言论,无疑会引起企业界、投资界的更多关注,从而让“科技向善”、“企业向善”理念得以进一步推广,并逐渐能够影响更多行业与更广泛的公众。
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Ute Klamert
四、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科技成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饥饿问题核心手段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组织,致力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饥饿问题。借助技术的力量,世界粮食计划署也在寻找更多新的解决方案来优化和改进工作,实现零饥饿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Ute Klamert出席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她在在演讲中表示:科技逐渐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为全球饥饿人口服务的核心,“数字转型”使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变得更为高效。例如,移动技术帮助我们了解哪里是最需要帮助的地方,跟踪不断演变的情况,设计更有效的基于数据的干预措施;数字身份识别帮助我们确认谁是最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量身定做帮助计划;移动资金将人道主义现金援助转移给最有需要的人。充分利用新技术已经给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并将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助力建立更好的未来。
Ute Klamert演讲中表示,作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企业合作伙伴,腾讯的“指尖公益”,互联网小额捐赠的创新形式让人印象深刻,非常期待与腾讯和腾讯公益在科技助力公益的探索道路上有更深度的合作。
近年,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副秘书长盖图在内的诸多联合国官员都曾表示中国的扶贫成就令世界瞩目,“中国是全球减贫典范”,“随着中国继续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创新和实践,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更好方案,在全球减贫事业中发挥建设性的示范作用。”
毫无疑问,倡导“理性公益 科技向善”的中国互联网公益经验,是中国式扶贫的重要创新工具。正如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在讲话中提及的——中国互联网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80%以上都服务于扶贫济困。这些宝贵的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经验与理念,将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贫困与饥饿问题而站上更广阔的舞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小刚 公益中国网主编)
(责任编辑:杜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