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来源:公益中国网
河南省肿瘤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区主任张文林
公益中国网讯 11岁那年冬天,张文林得了关节炎,严重时动弹不得。父亲带着他到处求医,一家医院治不好就换另一家,几天之内跑遍了当地的三个医院,终于有一家医院愿意医治,但因没有床位,张文林被安排到医院楼梯间走道里。
张文林父亲是个普通的工人,在医院里也不认识什么人,那个年代,医疗资源奇缺,不少医生对病人的态度总是冷冰冰的。张文林的父亲受了太多冷眼,忍不住说了句有些赌气的话:“这些医生一个个跟老冰棍儿似的!今后咱学医!咱可不能这样!”
这件事在张文林心中种下了学医的种子。张文林现在是河南省肿瘤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区主任,已经从医34年的他仍忘不了父亲当时说那句话时的样子。
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张文林34年来对待患者如同亲人,不仅用精湛的医术给患者治病,还积极为急需医疗费用的患者想尽各种办法筹集资金:为孩子们申请国家“小天使基金”救助;指导孩子们加入医保,申请到大病救助项目基金;用民政部认证的求助平台“水滴筹”等大病筹款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为孩子们筹措救命钱……
白血病小患者送给张文林亲手制作的满天星
张文林办公室的书柜里至今还摆放着一位白血病小患者亲手制作的满天星,满满的装了两瓶,放在书柜的显要位置。对张文林来说,这代表着自己的骄傲——没有辜负父亲那句话,获得了患儿的认可。
“咱可不能做老冰棍儿医生”
在生活物资和医疗资源都匮乏的年代,小时的张文林也难免体弱多病。
大约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8岁的张文林得了中耳炎,耳朵疼、听不到声音,父亲带着张文林去医院,记不清楚是医院下班了还是其他原因,当天没能在医院挂上号。看孩子疼得厉害,父亲托关系打听到医生的家,买了礼物带着张文林直接去了医生家里。
张文林至今清楚记得,医生家里条件不错,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家境都不太好,但医生家里有沙发、有茶几。父亲带着张文林小心谨慎走进屋时,医生正看着一本书,拿着叉子吃桔子罐头。
面对殷勤的父亲,医生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磨磨蹭蹭开了一个处方,随手扔给了他们。即便是这样,父亲还是感恩戴德,告诉张文林:“没被撵出来就已经不错了”。
现在张文林知道,当时处方上的药有滴鼻子的、滴耳朵的,还有吃的,但当时医生并没有交代清楚,导致张文林把所有的药都滴了耳朵。
这件事对张文林刺激很大,朦朦胧胧地,他意识到当医生的重要性,意识到医生这种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一句话没交待到,就可能影响患者的一生。直到11岁那次患关节炎的经历,才真正促使张文林下定决心去学医。
牢记父亲教诲,张文林对患者温暖负责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11岁的张文林又得了关节炎,疼痛难忍,被父亲带着到处求医,求医之路异常艰难,经常遭受冷眼。面对一些医生冷漠的态度,父亲告诫自己孩子:“这些医生一个个跟老冰棍儿似的,今后你也要学医,做一个受病人欢迎的好医生!”
少年的张文林牢记父亲的教诲,勤奋学习。19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录取,实现了父子两辈人的夙愿。
从医34年,认真守护癌童
1986年,张文林毕业了,分配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他牢记父亲的谆谆嘱咐,努力做一个温暖负责的医生。
在选科室的时候,张文林选择了儿科,师从于全国著名的儿科专家钱惠茵教授。钱惠茵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授”、“河南省人民健康好卫士”。
张文林和同事讨论患儿治疗方案
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时,随着治疗和研究的深入,张文林选择儿童血液肿瘤疾病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也把他和儿童血液肿瘤患儿紧紧联系了在一起。
2014年,张文林调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负责筹建儿童血液肿瘤病区。在肿瘤医院各级领导、血液科同事及兄弟科室大力支持下,在病区医护人员努力下,靠着严谨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温暖认真的医德,口碑相传,河南省肿瘤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区收治的小患者越来越多,在业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被国家卫健委及河南省卫健委指定为儿童白血病定点救治单位,儿童恶性肿瘤定点救治及牵头单位,张文林主任担任河南省儿童白血病专家组副组长。
每天的早会张文林都会详细叮嘱各种注意事项
患者多了,医生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但张文林对待患者一直视为亲人。“儿科很多病很凶险,严重的时候会要命,但只要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有时候连后遗症都不会有。对于患儿,认真细致诊治,孩子很可能就‘过来了’,稍有疏忽,孩子很可能就‘ 过去了’,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张文林如是说。
张文林认为,医生可以分为两类:“好医生”和“大医生”。好医生是用现有的医疗技术,竭尽全力一个一个地去治疗患者,大医生是研究出来好的技术和药品,一下子拯救一群人。比如研发出CAR-T疗法的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等等,都是大医生。而他则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好医生。
做一个好医生,需要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以患者为中心”。在34年的从医经历里,张文林牢记钱惠茵教授“你永远要在病人身边”的叮嘱,每天早早地出现在病房,开始一天的工作,下班前对重症患者再看一眼,雷打不动。
张文林坚持临床一线
张文林始终觉得,临床一线,就是要贴近临床,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患者,不亲自去看就无法了解病情发展,就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给患儿及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曾经有个住院的小患者开始说腹痛,但过一会儿又说不怎么痛了。没经验的医生可能会因此判断这是好转的迹象,但张文林细心地观察,发现小患者有点呻吟,而且表情很痛苦,脸色也不好。张文林判断情况不妙,肯定有问题,于是赶紧让小患者去做检查,结果发现是“肠穿孔”。事后,张文林推断,应该是孩子腹腔里的淋巴瘤侵犯了肠道,导致肠道变薄以致于穿孔。如果当晚没发现,延误到第二天才发现,孩子可能就过去了……
张文林经常以这件事告诫自己的学生:“‘过来了’和‘过去了’,只有一字之差却是患者的一条命。做医生,一定要仔细观察自己的患者。”
主动为患者筹钱治病
在治疗白血病儿童的过程中,张文林最在意三件事情:疗效、控制副作用和患者的治病钱。
张文林勤于钻研医疗技术,稍有空闲就会翻阅医书
疗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张文林认为,对一个医生来讲,医疗技术是第一位的,没有疗效谈其他都是空谈。
控制治疗的副作用也是张文林非常在意的一件事。“很多癌童孩子经过治疗,能够长期存活,10年、20年甚至更久都没有问题。但有时候,肿瘤本身没有要孩子的命,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却会要了孩子的命。”
张文林参加全球ITP(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认知周
除了以上两件事,张文林也非常关心患者的治疗费用。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治疗恶性肿瘤都是一笔不菲的花费,尤其是白血病。据介绍,白血病在儿童恶性肿瘤病中占比最高,约占所有儿童癌症的1/3,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脑部肿瘤与淋巴瘤,分别占比20%和10%左右,白血病患者有一半是儿童。白血病的治疗通常很漫长,比如仅仅化疗后的维持治疗,女孩就要两年到两年半,男孩要两年半到三年。漫长的治疗过程,意味着所需的医疗费用惊人,而这往往会成为很多小患者家庭的巨大负担。
虽然解决患者的经济问题并非医生职责,但张文林每每想起父亲的教诲“咱可不能做老冰棍儿”,还是决定尽己所能,为孩子们制定最经济的治疗方案,为孩子们多方筹措治疗费用。
社会爱心人士在病区设立阳光课堂给孩子们上课
有感于张文林对孩子们的真挚爱心和精湛医术,很多爱心人士加入到救助白血病儿童的行列中。几年前,一位低调的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捐款一千万到河南省癌症基金会,专为科室里的白血病儿童治病使用;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在病房设立了阳光课堂,定期给孩子们上课,让病房中的孩子享受到正常孩子的快乐;还有志愿者在医院周边建立了爱心厨房和爱心小家,给长期住院的家庭帮助。
此外,张文林还积极为孩子们申请国家“小天使基金”救助;指导孩子们加入医保,申请大病救助项目基金。
相比于其他医生,张文林愿意积极接受新兴事物。在他看来,凡是有可能帮到孩子们的方式,都值得一试,比如用新兴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向社会募集资金。
有一次,张文林为一个小患者转发了水滴筹的筹款链接,帮助小患者多筹了两万多元治疗费。发现这种筹款方式快速、便捷,之后他就经常推荐水滴筹给其他小患者家属。
筹款效果不错,但张文林觉得“还可以有其他的合作方式。”今年4月,在张文林和医院领导,以及河南省癌症基金会主任褚守祥的共同推动下,河南省慈善总会、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癌症基金会、水滴筹&水滴公益联合发起了“大病癌症患者援助项目”,通过水滴募集110万元,设立专项账户。
张文林想方设法帮助患儿解决困难
让张文林欣慰的是,他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去年,有一个小患者的父母通过水滴筹发起筹款,筹到了一笔治疗费用,出院时筹到的费用没有用完,患者父母将剩下的十几万费用捐出来,希望张医生用于其他需要治疗的孩子。后来,张文林通过水滴汇聚基金会,将这笔钱用来治疗其他白血病小患者。
“你看,人心换人心,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沟通就是真诚。”回望这34年的从医生涯,张文林很自豪。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