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3 来源:公益中国网
公益中国网讯 2017年8月22日下午,中国扶贫基金会(China Found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CFPA)在京举办了主题为“分享经验,提升能力,推动发展”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二期国际化学习成果分享会。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加大对民间组织走出去的扶持力度下,此次分享会的召开旨在总结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化学习与战略发展规划项目的学习与评估成果,以期更好地提升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能力、推动民间组织国际化进程。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王行最致辞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王行最,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刘凯阳,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理事长黄浩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金锦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蒋安全,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助理黄真平,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付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干部丁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项目官员徐佳逸,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高倩倩,国际美慈组织驻中国代表彭彬等重要嘉宾,以及来自其他政府机构、学界、企业界、媒体界、中外民间组织的有识之士,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分享会活动。
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高倩倩分享
此次分享会按照“开场致辞与项目回顾”、“学习成果分享”、“圆桌讨论”、“嘉宾总结发言”等四个阶段进行。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王行最发表了开场致辞,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国门、开展对外国际援助与发展项目是大势所趋,探索和深化国际公益也能更好地促进民间组织在中外友好交流合作中发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以期达到民心相通的社会效应与影响力。为了鼓励和支持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和举措,可以说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中国民间组织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政策法规缺失、社会认知水平低等外部挑战,以及自身经验、能力和意识不足的内部制约。中国民间组织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专业性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如此大好的历史机遇和如此巨大的发展差距,摆在中国民间组织面前的一条路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学习发达国家民间组织国际化的先进经验,缩小差距。王行最副会长建议中国民间组织应加强自身国际化能力建设,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机制,以此深化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的探索之路。
邓国胜教授发布第三方评估报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发布了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化学习与战略发展规划项目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该项目的实施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能力。他同时建议对于中国扶贫基金会而言,只有带动更多的中国NGO国际化,才能提升中国NGO在国内外的影响,中国NGO国际化的环境才会更好,中国扶贫基金会也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中国扶贫基金会还需要搭建中国NGO国际化的平台,更加积极主动的帮助其他NGO走出去。除了定期举办沙龙,分享国际化的经验外,还可以资助其他有志于国际化的NGO员工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海外办实习,组织其他NGO到INGO考察交流;可以资助中国NGO国际化的政策研究,定期发布中国NGO国际化的报告,出版NGO国际化的操作指南与工具书。
多位嘉宾参与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参会嘉宾围绕着“如何提升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的能力,如何发挥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与民间组织互动合作的作用”这一议题进行了积极的发言与互动。圆桌讨论嘉宾从各自行业领域出发,为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工作的推进、国际化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很多可供借鉴性的建议。会议就加快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进程达成共识,倡导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积极开展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舆论与政策倡导,同时建议有意愿走出去的中国民间组织应加强自身国际化学习与能力建设、制定完善相应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实施机制。
圆桌讨论现场
与会嘉宾同时认为,中国民间组织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在参与国际交流、开展公共外交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同时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仍面临“专业经验薄弱,资源整合缺乏,资金来源单一、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的制约,相信在中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尤其是“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下中国民间组织可以不断努力,逐步提高自身国际化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在国际交流和公共外交领域的建设性作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