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名师公开课:什么是我们需要的阅读教育?
2021-10-13    来源:公益中国网

       时至今日,少时山村里昏黄的灯光、深夜中遥远的木屐、盼望雨季来临以便躲在家中读书的情景,仍不时闯入陈平原的梦境。
 

       那是非常纯粹的读书时光。上世纪70年代初,“读书无用论”还很盛行,陈平原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读书。时代的变化冲击着每一个个体,对前途渺茫和处境落拓的苦闷,构成了陈平原对这段日子最深的记忆之一,但在这样的境地,他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如果有机会,我还想继续读书。
 

       而在当下中国,阅读似乎越来越背离这种纯粹。在北京大学当中文系主任时,陈平原屡次希望恢复老北大的“大一国文”,一直没有成功;现在虽有“大学语文”选修课,但效果大打折扣。有些理科院系的老师提出疑问:“你能保证学生上了一学期‘大一国文’就变得特别聪明吗?”

 


 

陈平原(摄影:梁辰)

 

       这是功利化的想法了。“今人读书过于势利,都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只有电器说明书、股票指南这类读物能做到。”陈平原认为功利是阅读最大的“敌人”,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和使用,是需要长期的‘无用’阅读来积累的”。
 

       “但在社会趋势总体趋于实用的背景下,最近20年,大学教学愈来愈功利化。很多大学的科目设置倾向于实用知识,‘文火慢炖’的通识教育不受重视,继而导致中学里也同样忽略课外阅读,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为了改善中学的阅读情况,2017年开始推行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增添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主编温儒敏指出,这套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随着课本的改革,各地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名著考查的比重也有所增加。
 

       作家徐则臣的孩子正在读小学,在他看来,“整本书阅读”的推行、“必读书”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指引性,“必读书”是很多专家讨论达成的共识,相对来说更为科学。
 

       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提起阅读的兴趣?
 

       “同样一件事情,逼着做和自己愿意做,孩子心态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会把很多事变成填鸭式的、强加的任务,其实是一种‘懒政’,我们懒得去寻找更曲折、更有意思的方式,让孩子来接受。”因此,徐则臣觉得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本人对书产生兴趣,这样的阅读不是为了从中得到知识,而是获得想象力的培养。
 

       为了让有价值的阅读流行起来,2021年4月,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全程支持下,南方周末正式发起“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这项行动由新东方公益战略支持、中国邮政特别支持,先后通过教师报纸赠阅、校园公益讲座、教师征文、中学生征文等多种活动,助力校园阅读推广。
 

       而在这个暑假,“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特别邀请作家、学者、一线名师开讲,录制完成一系列阅读教育公开课。

 

 

       这个时代,什么是好的阅读教育?假如教师没有阅读上的硬功夫,能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与满足吗?在“名师公开课”系列里,不同讲师从读书的意义、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活动的设计、整本书阅读的落地、思辨性阅读的开展,到校园阅读推广方法等方方面面,交出一份相对完整的答卷。
 

       主讲人的身份、研究领域与工作经验,决定课程是否专业,覆盖面是否广泛。
 

       “今天的知识变得特别容易让你迷惑,或者说让你感觉到浑身不知所措,如果说以前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天确实方恨多。”《我们应该怎样学语文,怎样读书?》一课上,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提及现代人读书的困境与出路。
 

       陈平原另外身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多职,以他的角度来谈读书、谈教育,有助于给听课的老师带来富有前瞻性的思考。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的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从兴趣到专业》,则主要解答一个困惑:“如何成为像您这样的作家?”徐则臣不单从一名作家的角度谈如何写作,还揭露了一个普通写作者“从无到有”塑造作品的过程,并揭示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价值。

 

 

       讲授《格律诗词:先读得对,后写得好》一课的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他同时是中华诗教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我们中学老师要有这样一个自信,你不要认为我读得准不准、对不对,其实所有现代人模拟古人的读音都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张海鸥使用许多家喻户晓的古诗词来作朗诵示例,并分享他多年来的诗词创作心得。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曾任职于华东师大二附中与华东师范大学,她站在语文研究专家与教学实践者的视角,讲述统编新教材下如何让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雷玲,曾任《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她则针对语文教师的职业成长,给老师们提供若干提升自我的方法。
 

       除此之外,上海、广州、深圳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黄德初、吴泓,也分别就《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在一所学校推广阅读的八大方法》《<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等主题开展面向一线教师的阅读示范课。

 

 

       “名师公开课”力图与一线教师尤其中学语文教师,共同探讨阅读教育的新路径与可能性,所有课程成果已在教师节后上线南方周末APP,向全国免费开放。
 

(责任编辑:苏荔荔)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