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多次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切实加深对“三农”工作高度政治性和政策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充分表明“三农”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只有坚持从政治高度看“三农”,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才能更好凝聚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共识。
从历史逻辑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但也要看到,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迫切需要将农业农村摆在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确保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同步赶上来。
从现实逻辑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去年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是经受住了大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加。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迫切需要稳住农业这一块、稳住农村这一头,在粮食安全、土地和基本经营制度等重大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更要算政治账、长远账,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稳住守好“三农”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农村有最大的增量空间,迫切需要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投资需求潜力,为畅通国内循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提供强大支撑。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就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抓好各项重点任务。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好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的政策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行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加快补上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设施、资金、营销等短板,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融入。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支持各地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关键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下决心打赢种业翻身仗。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建立“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机制保障。“辅之以利”就是坚持和完善农业价格和补贴政策,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多得利。“辅之以义”就是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义务和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各省(区、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把规划编制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特色风貌,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要把硬件建设好,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水电路气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抓好通自然村(组)道路、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要把软件建设好,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办好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需要强调的是,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尊重农民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自下而上、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21年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落实好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确保到“十四五”期末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50%以上。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特别是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共抓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要强化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导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有序做好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切实减轻基层组织负担,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到谋发展促振兴、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上来。
要加快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落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要求,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缺兵少将、运转起来疙疙瘩瘩问题。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三农”战线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大学习大轮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武装,增强服务“三农”本领。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1年第6期,作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 唐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