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的“遗产”
2017-05-02    来源:公益中国网
——一位北大女博士“重走晓光路,同种晓光林”阿拉善SEE观察记

       即将博士毕业的杨梅决定,她要加入阿拉善SEE,成为新会员。

       这个决定源于五一期间,她参加的一次公益活动。

       4月28日,在研究生同窗陈琳琳(阿拉善SEE会员)的撺掇下,杨梅飞抵内蒙,来到阿拉善荒漠地区,参与阿拉善SEE组织的“重走晓光路,同种晓光林”公益活动。

       活动在浩瀚的腾格里荒漠中举行,杨梅要与阿拉善SEE会员以及捐赠人代表等近200人一起,完成15公里荒漠徒步,然后种植梭梭。

       “我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行走(种树),没想到,不是这样的”。

       两天的体验,杨梅否定了此前的判断。


 
4月29日,北大女博士杨梅参与到“重走晓光路,同种晓光林”公益活动中

       重走晓光路

       阿拉善荒漠里的蚊子,冲锋枪一样嗖嗖打在脸上,任志强(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皱着眉,脸上、头上包裹得严严实实——4月29日上午,任志强和钱晓华(阿拉善SEE现任会长)一起,被工作人员邀上台,擂响“重走晓光路”的战鼓。

       杨梅朝舞台远远瞥了一眼,不作声。蚊虫叮咬中,她希望赶紧出发。

       出发啦,出发啦!战鼓声中,近200位企业家及亲友纷纷向天上的无人机挥手呐喊,然后组队,朝荒漠深处行走。

       杨梅穿一双红色运动鞋,蓝色牛仔裤上绣了几尾红色羽毛,这个行头让她觉得“心情愉悦”。

       荒漠徒步中,她步履轻盈,侃侃而谈,很快,她把同来参赛的同窗陈琳琳远远甩在后面,然后扭头望向队尾,寻找同窗。

       杨梅决定,走完这十五公里“晓光路”,以此挑战自己,并向晓光会长致敬!

 

 
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任志强(右一)和阿拉善SEE现任会长钱晓华(左一)一起在腾格里荒漠地区擂响“重走晓光路”战鼓

       这个通向阿拉善月亮湖的荒漠区域,阿拉善SEE创始会长刘晓光曾和任志强、钱晓华等来过多次。2003年10月,时任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第一次来到阿拉善月亮湖,面对黄沙滔天,他跪在沙漠里,仰天闭目。

       刘晓光得知,阿拉善是北京沙尘暴的源头,面对荒漠化带来的自然的惩罚,他决定治理荒漠化——他联动近百位企业家,在阿拉善月亮湖畔发起成立阿拉善SEE。

       虽然初次参与阿拉善SEE的活动,但杨梅对刘晓光的故事并不陌生,“我的会员同窗经常向我提起阿拉善SEE,提起刘晓光会长,多次劝我成为会员一起做公益”,但有独立思维的杨梅博士并不好劝,她“想近距离观察阿拉善SEE之后,再做决定。”

       五一假期,是她近距离观察的“最好时机”。

       十五公里的“晓光路”,杨梅逐渐感觉吃力,她不再与队友侃侃而谈,而是小心翼翼地寻找没有被踩过的沙区,“没踩过的路面稍硬,好走一些”,但稍不留神,杨梅的双脚就陷在松软沙子里。

       炽热的太阳,漫天的沙海,使“晓光路”并不好走。每隔五百米,杨梅会停下,脱掉运动鞋,哗啦啦倒出一堆砂砾来。她有时干脆提着鞋子赤脚走,但地面五六十度的灼烧烧又让她疼痛难忍,于是又穿上鞋。

       一路上苍鹰、蜥蜴、沙蒿等生命不时出现,同行的企业家会员告诉杨梅,“这和十三年前的寸草不生相比,荒漠生态已有改观。”

       跋涉十五公里后,杨梅来到了刘晓光及近百名企业家“在这里庄严宣言”过的月亮湖。

       同种晓光林

       月亮湖深藏腾格里大沙漠腹地,神山、大漠、戈壁、藏传佛教赋予了这颗沙漠明珠无尽的魅力——这,是阿拉善SEE的缘起地。

       紧靠月亮湖畔,是一座新建的颇有艺术气息的阿拉善SEE生态保护博物馆。



阿拉善SEE生态保护博物馆现场,刘晓光先生纪念展开幕

       博物馆里,展出了刘晓光先生的生前影像。看着这位生命休止符停留在62岁的创始会长,杨梅低着头,一直沉默。

       在刘晓光13年前撰写的《阿拉善宣言》手稿前,杨梅逐字端详,“手稿写的是治理规划,很质朴,也很理想主义……”

       擅长分析思考的杨梅看得到这份宣言的深度和意义,她说,“从刘晓光先生的手稿中可以看出阿拉善SEE逐步调整自己的战略,但企业家们的初心没有变……手稿的背后,也一定有企业家们的争吵、妥协、以及为同一使命协力推进的过程”。

       杨梅多次说自己是“理性”的,但在博物馆,认真倾听主持人介绍刘晓光生前事迹时,杨梅眼眶湿润了,“冥冥中感觉到了一种召唤,召唤我们来到这里,一起谈家国,谈情怀,谈使命,谈理想,然后落实在行动中”。

       这种“冥冥的召唤”,源于一个女博士的五一期间近距离对阿拉善SEE的观察,“和阿拉善SEE的企业家会员近距离接触后,我发现大部分会员性情相近,来到这里,只聊理想,聊社会责任,聊使命和义务”。

       “刘晓光以及他联动的数百位企业家,13年来,一直在行动。”,杨梅认为,阿拉善SEE企业家会员的可贵的行动力,已经与阿拉善SEE的DNA融为一体。

       博物馆里,杨梅等200人起立,肃穆,一起重温《阿拉善宣言》,“大家都低着头,庄严地朗读,我觉得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尽管目前阿拉善SEE的生态布局已经不止于荒漠化防治,但不可跳过的是,一种叫做梭梭的植物所起到的价值和意义。因一棵成年梭梭能固定10平方米荒漠土地,刘晓光、任志强企业家们从阿拉善SEE成立之初,就在阿拉善荒漠地区倡导梭梭种植。2014年10月,在总结过去十年项目经验基础上,阿拉善SEE启动“一亿棵梭梭”项目。未来10年,计划种植一亿棵梭梭,恢复200万亩以梭梭为主体的荒漠植被。

       这个巨大的工程让杨梅对梭梭很感兴趣,但飞抵阿拉善之前,杨梅并从没有见过梭梭。4月30日上午,在刘晓光病逝后企业家等捐建的“晓光林”里,杨梅第一次看到梭梭,“我吃了一惊,梭梭很细很小,其貌不扬……”

       沿着“晓光林”纪念碑边线,杨梅和队友一口气种植了20多株紫槐、梭梭等固沙植物。“梭梭防风固沙,嫁接肉苁蓉还能实现经济价值”,杨梅认为,在晓光林里种植梭梭很有意义。



4月30日,任志强在“晓光林”里种下梭梭等沙漠植物

       晓光的“遗产”

       4月30日上午,阿拉善荒漠地区,“晓光林”揭牌仪式上,杨梅见到了刘晓光的女儿刘丹。

       一身黑衣的刘丹站在晓光林纪念碑前,落落大方,她向莅临现场的所有人致谢。杨梅盯着刘丹,一直看。

       正青春的刘丹对环保的认识质朴、真实,这让杨梅觉得很亲切,刘丹面对全场倡议说,“每一个企业家不光是个人支持阿拉善SEE,也希望能够更多地倡导公司的员工、家庭从小事做起,对自然、对整个环保作出贡献。这也是父亲想表达和倡导的事情。”

       刘丹分享完之后,杨梅回了回神,她环视四周——偌大的荒漠里,近200位企业家会员、捐赠人代表向“晓光林”纪念碑行注目礼,仿佛在听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的谆谆教导。

       今年1月16日,刘晓光病逝。追悼会现场,引发了“与他关系铁的、关系一般的;认识的、陌生的;巨富的、普通的;商界的、公益界的……广泛的长时间的悼念。”

       在刘晓光病逝之后,受晓光精神感召,上百位会员宣誓立志成为阿拉善SEE终身会员,以各自的坚守共同完成晓光会长的未竟事业。截至2017年3月31日,阿拉善SEE会员由最初的67名增至632名。

       是什么原因让大家这么爱戴刘晓光先生,晓光给大家留下的“遗产”是什么?杨梅陷入了沉思。

       截至2017年3月31日,阿拉善SEE会员由最初的67名发展到632名。与此同时,80后、90后会员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会员的子女们也积极参与阿拉善SEE的活动,这让有家族企业背景的杨梅感到欣喜。作为85后,她觉得“自己和一些传统企业家想法有点不一样”,杨梅说,在以往,所认识的不少企业家重视的是眼前利益,很少关乎社会责任,“但在阿拉善SEE,恰恰相反,大家都是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我仿佛找到了组织,我喜欢这个组织。”



4月30日,“晓光林”纪念碑揭幕,现场企业家会员认为,晓光的精神之光带领阿拉善SEE走得更远

       阿拉善SEE“重走晓光路,同种晓光林”活动之后,杨梅迫切要做两件事,其一,她订阅了事关阿拉善SEE《为公益而共和》等三本书;其二,她准备好了会费,准备尽快加入组织。

       关于“刘晓光的‘遗产’”,5月1日,杨梅试着做了一个判断,晓光留下了一颗高贵的灵魂,这颗灵魂凝聚了一种精神(阿拉善SEE企业家精神),如今这种精神升华了,成了一颗星星。(本篇完)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